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对话李前丨在光影与历史的交汇处,绘画以戏剧性的力量重塑真实

对话李前丨在光影与历史的交汇处,绘画以戏剧性的力量重塑真实
2025-07-12 15:02:0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张鸿宾:我始终认为弗洛伊德是一个带有哲学思辨的肖像画家,正是因为如此,他说的话和其作品几乎都透露出一种显而易见的思考深度。他说:“我不想让颜色显眼……饱和的颜色有我希望避免的情感意义。”弗洛伊德在肖像画中避免鲜艳的色彩,倾向于柔和的和接近生活原有的色调,以保持真实感和心理深度。例如,他经常使用灰色、棕色和肉色调,强化了人物的生命感和非理想化的呈现。您认为在肖像画创作中,色彩与色调关系对于表现人物情感意义的影响有多大(多重要)?

李前:你说得很对!我都同意。这让我想起另一位画家大卫·霍克尼,他所运用的色彩则恰恰相反。就我自己而言,我更欣赏弗洛伊德,喜欢他绘画艺术的方方面面,何止于他的色彩!威廉·德库宁曾说过:“油画颜料这种材料,就是为表现人的皮肉而准备的。”人体或者是肖像这种生命的载体,承载着极其宽广的灰色度色域,高明的画家正是运用其特有的功能面向世界展示油画色彩无尽的魅力。弗洛伊德无疑是当代擅于运用灰色的高手,他在灰颜色中所运用的微妙的冷暖对比以及美妙的色相,极具感染力地向人们展现了人体作为一种肖像、或是肖像作为一种人体的赤裸裸的艺术生命力。如果说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他色彩的特点,我宁愿说他作为一个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表现人类动物一般的生命力,以彰显他的意志和力量。而色彩只是他的一个手段、一个选择。对于色彩本身来说,它同时具有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的特征,就其感性来说,善于运用好的色彩的画家都是天才级别的人物,因为他的感受力会特别的好!而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运用好每一种色彩都是画家做了极其主观性的要求,有其偏好、有其选择。色彩是一种情绪、一种情感的表现,所以无论从任何角度,我都喜欢弗洛伊德,激赏他!

李前作品

张鸿宾:随着科技的进步,借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进行肖像画创作,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当代肖像画在技法上的探索,也带来了新的敏感性。一方面,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如:数字绘画、3D打印、虚拟现实等新材料、新技术,以突破传统绘画的限制。例如,Peihua Guo在研究中指出,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肖像画的表现形式,还与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产生了对话。然而,这种技术的介入也带来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手绘已经难以与算法生成的图像抗衡,这使得传统绘画的价值和意义面临挑战。此外,一些艺术家尝试将非传统材料(如金属、塑料)用于肖像画创作,这种做法虽然创新,但也可能引发材料与伦理、文化背景之间的争议。您任何看待传统肖像画所面临的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李前:在新的科技条件下,诞生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肖像这一主题也是一种可能性,它们很可能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无论是影像,还是观念、装置、行为艺术,肖像作为一种题材,都有被表现的空间,但这些东西不是肖像画,它们和肖像画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肖像画首先是绘画,有肖像画,就有肖像的像主,就有肖像画家,不论这幅肖像画的创作动力如何,肖像画都是由画家之手所描绘出的对像主的观察与理解、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体验、对人生价值观的体现。这些内容都与当代艺术所呈现的形式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好的肖像画家,应当无惧这些与自己的艺术形式无关的挑战,走自己的路。除非他自己决定易弦更张。要知道,能成为一个好的肖像画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中外绘画史上,数得过来的。计算机的绘画作品,我也见过一些,除去由于照片所提供的造型色彩等元素,它们大多雷同而单调,因为它们毕竟不是由于人的心灵感动所产生的事物。专业的作品,还需要由专业的人员去鉴别。

李前作品

张鸿宾:当代肖像画在身份认同方面的探索,也涉及文化敏感性。例如,一些艺术家通过描绘不同族群、性别、性取向的人物形象,探索个体在当代社会中的定位和存在感。这种探索虽然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可能触及文化偏见、刻板印象或政治敏感性。此外,一些艺术家在创作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道家思想,以表达对生命、道德、存在等哲学问题的思考。这种文化融合虽然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但也可能引发文化身份的争议,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避免文化挪用或误解?

李前:应当说,目前社会的宽容使不同的作者在面对肖像画创作时有了极大的自由的空间去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运用不同的手段去表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看画家本身的价值观如何,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艺术追求。同一个被描绘对象,一百个人画,就有一百种感觉。哲学问题应是一切艺术创作所涉及的前提,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世界观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在肖像绘画中,有些作者表现了一定的哲学问题,比如弗洛伊德,也有一些作者较勉强,这关键要看作者自身的能力。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如何避免文化挪用或误解?我不担心这个问题,文化历来被挪用,误解也是一种误读,误读是理解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油画肖像领域,我巴不得能有效挪用欧洲文化,我如果误读,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我也不害怕失掉自己的所谓“文化身份”,在把一幅油画肖像画得更好面前,其余都是次要的。

李前作品

关键词:李前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