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来讲,1990年代以来的三十多年的市场化发展,使得建成环境变得十分复杂。西方谈的消费主义,是中国(城市)问题中的一种,也还有其他的问题值得探讨。我们只在资本的这一段,除了资本以外,还有很强大的力量。对这些问题缺乏足够深度的讨论,使得我们非常的疲软。所以提出的问题就是,“批判在哪里?批判什么?”是问题的开始。批判、特别是与今天议题紧密相关的对都市奇观的批判,是很多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艺术工作者的必要。
两江流彩180X100cm2025年
前面谈到六、七十年代一些人,包括福柯、罗兰·巴特、列斐伏尔、萨特、阿伦特等的思想和实践都有值得我们重新回顾的价值。除了消费主义外,还有关于人的存在状态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都构成了——不是哪一个专业的问题——而是总体的问题。这些批判性指向和讨论既在艺术领域,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领域存在和需要进一步探讨。举个例子,在1970年代以来,在纽约成立的以艾森曼为主的IAUS(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目的在于正视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和城市化问题,超越在象牙塔里的学院派,提出批判性,同时也是创造性的实践。IAUS里面的成员包括库尔哈斯、弗兰普顿、维德勒、屈米、塔夫里等。恰恰就是当时他们对于社会问题和空间问题的反思——只有批判的深度才有表现的深度,现代建筑学在这波人的作用下,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渝城图之一200X150cm2025年
接着是批判与介入的问题。列斐伏尔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也是今天开这个会的意义和价值——要超越狭隘的认识论,仅从单一学科的角度去认识整体的问题。列斐伏尔在1974年的《空间的生产》中提出了对“社会空间”完整的认识论,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另外,根据观察,在诸多学科中,存在着抽象的不足和经验的不足并存的状况。如何更加抽象,更加具有理论的思辨;如何能够更加有具身的、确实的经验,同时这两端能够形成相互验证成为问题。许多理论都是移植而来的理论,它们如何能够与地方的实际相连接、相结合,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渝城图之二200X150cm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