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
土壤:您除了研究宏大的中国传统经典文本,对更为民间的传统有了解或兴趣吗?
边凯:我很喜欢非官方系统下的东西。明代以后,真正能看到生命力本身的东西,其实很多都在民间系统。比如在浑源县有一个叫“律吕神祠”的地方,里面有一幅壁画,把一场庄严仪式感极强的“龙王行雨”题材画成了一场嘉年华,一场杂耍,把所谓的层级或阶层、权力本身都化解掉了。这一现象与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中“逍遥”思想的流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儒家文化体系以严格的礼仪规范约束人的言行举止,从坐姿到站姿均有明确要求,形成一套严密的行为准则。与之相对,老庄所倡导的“逍遥”思想,则为古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精神出路。它打破规则的束缚,给予人们驰骋想象、追求精神自由的空间,成为知识分子在儒家规范之外,寻求心灵慰藉与自由满足的重要精神依托。
土壤:您没有直接从民间出发,而是以传统文本为母体,来化解它的正统性?您接下来的创作还会延续对传统文本的挖掘吗?
边凯:也许沿着“下一站桃花源”又走下去了。之前我上课时跟学生讨论过:如果桃花源是一场骗局,是一个摄影棚,人造的假象,会发生什么?有各种答案。我每天骑车40分钟到学校,一路发呆看着路上各种车、人,故事就在我脑子里上演。我只是借了“桃花源”这个概念,但跟桃花源本身可能没关系。类似“借古开今”,具体你采用什么方式跟古代嫁接或脱离都没关系。只要你真诚,我觉得就好。比如前一段时间我拔牙,也许我的作品当中就有一个角色被画成拔牙。我觉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虽然是一句老话,但道理确实是这样,因为生活是真实的情感来源。
《未完成的桃花源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