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抽象与具象的互为镜像。徐里的抽象语言并非西方现代主义的纯粹形式游戏,而是植根于中国哲学的“似与不似”之境。在西藏题材作品中,藏民服饰的繁复纹样被提炼为流动的色块,宗教符号转化为几何化的象征图形,既保留了物象的辨识度,又通过朦胧的意境引发观者对生命与信仰的哲思。“同时,他在不同的画作中赋予不同的色调,有的布满深红;有的弥漫微茫的冷灰;有的以吉祥金色熏染全幅。这种五调色彩,形成一种过滤了的色彩空间,凸现了每幅画所要展示的意蕴”③。在《荷塘》(2005)这幅画作中,以书法笔性解构油画物象,与传统中国画的荷花不尽相同。荷叶以侧锋刮擦,形成墨韵般的肌理斑驳;荷杆如魏碑竖笔,刚挺醒目。尤为精妙者,是水面以灰白油彩“飞白”笔法书写,似无形之水波却气韵流动。画家巧妙地将“写意花鸟”的笔墨程式,转化为油彩的语言律动;荷叶的块面感固然以油彩呈现,但其筋骨神采皆由“线意识”挈领。有学者认为,此类作品“油画味淡而中国魂浓”。究其原因,在于书意线质突破物形的枷锁,线条的独立审美价值已超越物象叙事,让文人雅趣与现代抽象互为贯通。诚如艺术大师齐白石所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徐里以抽象手法重构现实,让呈现的画面成为连接具象世界与精神宇宙的桥梁。
2005年荷塘125x95cm
其三,笔墨秩序与视觉张力的旋舞。徐里的写意油画之所以别出心裁,常常通过以油彩当墨色挥洒烟云。进一步说,其作品往往以浓重的笔墨构建起强烈的视觉韵律。在山水画中,披麻皴与散锋皴的交错运用,形成山体的肌理节奏;在人物画里,钟馗虬曲的须发以碑学笔法疾书,线条如刀刻斧凿般充满力量。这种“霸悍而不失儒雅”的笔墨气质,既承续了吴昌硕、齐白石的写意传统,又通过油画刀法的介入,构成为丰富多样的画面效果,并在镕铸新肌中创造出兼具传统文人画气韵与现代艺术质感的独特语汇。例如,徐里笔端律动的《雪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驻足观赏整幅画,隐约可见画家着意以碑学书法的刚健笔墨重构油画语言,扑面而来的是高远空阔的气象。画面上山石轮廓如篆刻刀劈斧斫,苍劲的墨色线条在冷灰基调中铮铮而立。与其说是打破传统油画对光影的依赖,毋宁说是以“骨法用笔”赋予冰雪天地以金石气息。近景山体交叠的构图,呈现的是线与面的抽象化,而留白处则似未融积雪,视觉张力与笔墨秩序的旋舞,于荒野中依稀透析出空茫之境,一种雪后澄澈孤高的精神品格跃然于画布之上。此画作之所以吸人眼球,令人喝彩,贵在于画家以过人胆魄,将中国山水的“神骨论”融入油彩,用笔锋骨力铸雪魂。可以断言,这是当代中国画家果敢以书意以墨舞进入油画以造境的成功尝试。
二、艺术成就:传统文脉的当代转化与时代重构
有实力自有魅力。作为跨越油画与国画双重领域的艺术家,徐里的创作实践不仅实现了个人艺术语言的突破,更是在文化维度上完成了对民族艺术精神的深度开掘与时代重构。
在他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写意油画作品中,大多以中西技法的创新融合、诗性审美的意境营造和超现实的人文意蕴来加以灵活架构,让笔墨色彩听从画家主体的呼唤,既承继文人画“意在笔先”的艺术哲学,又赋予油画以东方含蓄的韵律美。对此,美术评论家尚辉经过一番论证后认为:“徐里的意象油画是真正把中国文化精神与书画创作方法转用于油画的艺术探索。他的这种意象油画是在刘海粟、董希文、罗工柳、吴冠中、朱乃正等之后,再度把笔意墨韵嫁接到油画里进行中国文化性探索的创作。以文化物的儒雅,以笔写意的品格,以虚超实的境界,或许也成为徐里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中对意象文心的诗性最完整,也是最饱满的个性创造。”④如此见地,颇具说服力。笔者深以为然。起码有三大依据或理由足以证明:
《荷塘清韵》120×90cm 2024年
一者,“油画民族化”的理论实践。徐里提出“用油画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创作理念,在《大江东去》等作品中,他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并置,以书法线条解构油彩的块面结构,使黄河激流呈现出“飞白”笔意般的奔腾之势。这种探索打破了百年来“以西改中”的单向路径,建立起“以中化西”的新范式,为油画本土化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案例。《江南遗梦》不仅是技法跨界的大胆实验,更以梦境为桥,将中国山水精神注入油画血脉,在“色彩的浓度与质感的融合”中,让遗失的江南在超现实诗境中重生,印证了徐里所言:“画出中国人独有的精神追求,才是油画的东方灵魂。”
二者,西藏主题的史诗性表达。三进西藏的写生经历,使徐里得以将雪域高原升华为精神图腾。在《天长地久》等作品中,藏民虔诚的目光与经幡的律动交织,绛红色袈裟与雪山冷调形成色彩交响,既是对藏族文化的视觉史诗,更隐喻着人类对信仰的永恒追寻。这种创作超越了民族风情的表层记录,以“神圣性”的审美体验重构了当代艺术的人文维度。
三者,文人画精神的现代激活。在《达摩祖师》《静观》等作品中,徐里以简笔大写意重塑传统道释人物:钟馗怒目圆睁的夸张造型源自陈洪绶的怪诞趣味,衣纹线条的顿挫转折则融入碑学书法的金石力度。这种创作既保留了文人画“以形写神”的核心,又以现代性的视觉张力消解了传统水墨的程式化桎梏,使古典题材焕发出当代生命力。
《峰高气清》120×90cm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