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汉画的八大来源
“艺术之品质在于继承,艺术之生命在于创新,没有继承之创新等于糊乱涂鸦,而没有创新之继承等于浪费生命。”这是王阔海先生的一段艺术语录,也是王阔海先生追求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座右铭。
究其王阔海先生新汉画之开创有八大方位艺术来源;一是原始的、二是古典的,三是现代的,四是东方的,五是西方的,六是学院派的,七是文人画的,八是民间的。足可见王阔海先生在时空纵向与横向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大视野,大机智,大高度,大继,大吐纳,大创新。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阔海先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受教于刘大为先生,夯实了坚实的造型和笔墨基本功,并经黄胄、何海霞、高冠华等大家面教亲授,并追慕深研近当代八大、徐渭、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蒋兆和等画坛巨匠之精要,广泛汲取诸先贤大师的艺术精华。对黄宾虹的“五笔七墨”理论与积墨之法究其真谛,强调笔墨的厚重与变化,王阔海从中领悟到笔墨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将其融入新汉画的创作中,使画面更具质感与内涵;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技法,展现出大胆创新与豪放洒脱的艺术风格,启发王阔海先生在色彩运用与画面意境营造上进行突破;做到了色与墨的相冲相化,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一如窑变的神逸之境。对于蒋兆和的人物画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以形写神,王阔海借鉴其表现手法,使新汉画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富有情感。并远追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的没骨泼墨大写意之精华注入了新汉画冲墨之灵机。由此可见王阔海先生立足学院派根置传统,将艺术触角伸向了远古的摩崖石刻,伸向了汉代的汉画像石刻艺术,并汲取民间剪纸、皮影、唐三彩等娣妹艺术之营养来充实新汉画最本性的民族艺术根源。
学院派出身的王阔海先生对西方的素描与诸现代的表现性与当代性更具有为我所用的敏锐的认知与为我所用的汲纳触合性。并总结出为中国画落墨服务的中国画素描四大法则;以线为主,明确结构,线面结合,塑造形体,并运用到自己的动物画创作当中,特别在落墨中线面如何相合、什么地方行于线?什么地方进入面?勾线与泼墨如何更贴近形体来表现,做到线不虚设,墨不妄施,形以笔墨而彰显,墨以形体而灿烂。笔墨与形体形影不离。在如何进一步刻画与塑造形体,更是有着自己独到之处。对着动物照片作画,亦能将照片瞬间变成文人画水墨,特别对动物形象的深入刻画和形体塑造方面确实对前人有所超越,对近百年的动物画确实具有突破性的发展。著名美术评论家褚哲轮先生曾以“动物画的历史新高峰”一文给予高度评价。
对于学院派的素描教学,王阔海先生从来不是一棍子打死,关键是为我所用的汲取。对古今素描造型与文化品位之比较,王阔海先生也曾有言:“若论素描造型古不如今、若论文化品位今不如古。”签于此,王阔海先生始终按照文人画诗、书、画、印四者并举的道路修行,苦练书法五十年,达到上等书家水平,为自己的新汉画增加了文气与书卷气,这与当代画家普遍不会写毛笔字只能落穷款形成了鲜明对照。除此王阔海对诗、词、歌、赋及文史哲坚持长期研修学习来提高自身学养、而养其新汉画之内蕴。最近由天津人美将要付梓出版的《王阔海格律诗选》就能说明其学养之深可谓基高台厚。他在中央国家机关美协当主席期间就率先提出当代画家要补文化课与书法课的理论,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实行笔墨转換,行自家“突变”之势
在行自家“突变”之势的创新过程中,王阔海先生充分显示了他实行笔墨“转换”与“揉面”法的大机智。面对古汉画像石刻艺术,如何进行发扬光大而创新,他既不是照着石头刻石头,更不是像有的人画的很象石刻浮雕本身,也不是用焦墨画出拓片之实像,而是进行了中国画的水墨转换,将石刻形态转化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墨形态,贯通了古汉画像石刻之魂魄,这真不失为伟大的突变创举。而另外一方面王阔海先生能巧妙地将东方的,西方的、古典的、现代的等八大方位的艺术原素象揉面一样揉合在一起,做到了为我所用,水汁交融,相互幻化,浑然天成!并结合当代审美需求与个人艺术感悟,对传统绘画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创造,真可谓大哉王阔海,伟哉新汉画!
在题材选择上,他不仅描绘传统的历史人物、故事,还将目光投向当代社会生活,使新汉画更具时代气息;在表现手法上,他将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不断探索与尝试,逐步实现从“渐变”到“突变”的跨越,最终独树一帜,开一代新画风,立当代之宗派,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新汉画的创新态度与核心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