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社会视觉文化表征的现代性,无疑形成了全球化的范式;但这种视觉现代性的创作主体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地缘、民族、时代又通过创作主体的个性而具体规定了这种现代性艺术创造的理论结构。我们只有从民族的、历史的和时代的特殊性出发,才能真正搭建现代美术理论的中国版本。
(文/尚辉,中国美协理事、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来源: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工作杂志)
注释:
1. 1776 年 7 月 4 日,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美国正式宣布脱离英国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宣言》深受启蒙思想影响,提出的平等和自由理念,奠定了美国作为现代国家的基本意识形态。受《独立宣言》影响,1789 年 7 月 14 日,法国爆发了推翻波旁王朝的大革命,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所取代。
2.[ 美 ] 罗樾在《中国绘画中的个性问题》中不仅提出“元代画家的主观主义”概念,而且提出了元代文人画的个性自觉。他说:“元代绘画中居主导地位的画家不仅意识到了他们的个性,而且明显地承认像在宋代的画派传统(和写实主义的准科学的进步)中存在过的客观标准已经没有了。他们在努力建立他们自己(‘在传统以外’)的标准,他们考虑的是创造一种个人的清晰的风格。”罗樾:《中国绘画中的个性问题》,洪再新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年,第 91 页。
3. 如 [ 法 ] 杜柏秋在《认识中国绘画的新途径》中不断将董其昌与塞尚进行比较,认为:“董其昌或王原祁绘画中无疑是完全缺乏甜美和华贵感,经比程式化的宋画难于接近;这些后期画家的构图摆脱了细碎的感觉,显示出古典的庄重感,人们确实能说他们的绘画作品有一种高雅的统一性。塞尚也被人指责,因为他不知疲倦地画苹果和无数对维克托山的景色。……这些中国画家令人惊讶的现代观念,即通过多种观看角度在其作品中清楚地表达出来的共时性现象,给人的印象尤为难忘。”洪再新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年,第 141-142 页。
再如 [ 罗马尼亚 ] 尼娜斯坦古列斯库在《董其昌山水画艺术的再认识》中认为:“绘画作为平面形式的视觉艺术,在这个问题上独具特征,而中国画能成功地证明空间结构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当中国绘画发展到明末时,以书画家兼理论家董其昌为权威,绘画的空间问题经过无数次的讨论,终于获得了特殊的含义。……为了迎合各不相同的理解能力,只得用分割不同空间的办法来扩大一幅结构相同的画。……绘画中的意象与现实世界中的物象如果过分相似,无疑会危及生命的自然性遗传。……所以布朗库西说:‘董其昌的笔法能与事物的精神融合,他抓住了生命呼吸与运动的实质。’”《朵云》编辑编:《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年,第689-693 页。
4.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年,第 25 页。
5. 陈独秀:《美术革命》,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年,第 29-30 页。
6.[ 美 ] 迈耶·夏皮罗提出绘画的世界观命题:“哲学,作为具有最为清晰的世界观或思维模式的领域,就格外适合对绘画的风格或内容作出解释,绘画也是世界观的一种表现。”[ 美 ] 迈耶·夏皮罗:《绘画中的世界观——艺术与社会》,高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年,第 5 页。
7. [ 俄 ]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艺术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再现现实”的命题:“艺术的第一个作用,一切艺术作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艺术再现现实,并不是为了消除它的瑕疵,并不是因为现实本身不够美,而是正因为它是美的。” [ 俄 ]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第 8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