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书法理论?书法理论关涉到书法总体性问题。“理论是一种观念体系,是思想的系统组织。理论又是用来解释世界的,属于解释的体系。……理论,包含着怀疑、打量、思索、推测等意味。……理论也是一个历史性、地方性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乃至不同学科背景中的理论意涵是并不相同的。”〔1〕它是对本土传统书论的现代阐释与重建。因而,它所面对的问题,首先应是本土传统书论的现代转换与价值阐释问题。但作为现代书法理论谱系建构,其宏观性、逻辑理性、思辨性又是来自西方现代艺术哲学支撑。因而,现代中国书法理论的体系、范畴、观念,一方面需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和传统书论的核心;另一方面也需进入现代艺术审美的形上层次——体现出现代艺术认识论、本体论特征。
对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建构如何可能?”这一理论价值预设而言,它无疑是立足于对当代中国书法理论现状的反思。而反思即意味着存在问题与危机。事实正是如此,当下书法理论面临的最大危机与挑战,即来自学科异化与理论批评失语的边缘化问题。
书法理论失语的主要表现在于,当下的理论批评失于话语应对策略和理论反思。例如,书法的现代性问题;书法美学的正当性问题;书法史、史学理论以及史观问题;书法史是艺术史还是文献考据史的问题;非自觉的民间书法与文人书法问题;汉字疆界与书法本体论问题;碑学小传统与帖学大传统的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当代书法理论都失于应对和批评反思,而表现出失语状态。再从本土传统书论与美学的角度梳理分析,作为当代书法理论重要一脉的书法美学,却明显缺乏来自本土传统书法美学的范畴与观念支撑,而流于一般西方现代形式论,如空间、时间、轴心变化等。对本土书法美学的核心范畴,如韵、逸、神、气、意象、意境、禅境,缺乏形上本体论的审美认识和揭橥,从而使当代书法美学远离本土书法美学的深层创构。“美学在考察原始经验时,把思想——也许还有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这一点正是美学对哲学的主要贡献。”〔2〕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就是‘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3〕
从另一方面言之,当代书法理论包括书法美学,对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及理论批评谱系缺乏广泛深入的研悟,更没有深入探究阐释西方自康德、黑格尔到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伽达默尔等人文哲学的核心。当代书法美学一直没有真正建立起学科性来,这是因为它既没有立足本土美学建立起书法美学本体论、心性论;同时,也没有深入20世纪西方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接受美学、哲学解释学、结构主义、符号论、图像学、谱系学、知识考古学、解构主义等,以建立起具有本土性的现代书法美学范畴、谱系和学科框架。这便从根本上制约和影响到当代书法美学和书法理论的现代性向度和能指。由于当代书法理论缺乏艺术美学的学科支撑,理论批评趋于弱化和边缘,远离历史意识、问题意识和现实原则,难以形成有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理论批评话语。同时,也难以进入观念史、思想史、审美史等现代性境遇,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批评理论、詹姆逊的文化批评、布尔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福柯的权力话语、利奥塔的后现代批评、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现代批评理论,都没有有效地进入中国当代书法理论批评体系建构之中,产生有效的批评与观念张力。因而,当代书法理论批评处于延宕迟滞状态,既无力对当代书法创作进行批评介入,也无力建立起自洽的当代书法理论批评体系。这是一种典型的“失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