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平作为中国当代油画领域的杰出代表,她以“大写意油画”风格,将中国传统写意精神与西方油画表现力相融合,在个人情感、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之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
最打动我的,是她作品中所传递出的,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女性生命那种饱满、蓬勃的绽放之美。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以情感发展为脉络,尝试解读闫平和她的作品。
压抑
闫平的童年并不完满。
父母忙于工作,幼小的她被交给保姆抚养,甚至唤保姆为“娘”。
原生家庭温暖的缺席,让她从小便敏感、怯懦,内心深切渴望与他人联结,却不知如何开口。
有一次过生日,保姆“娘”为她煮了一枚在当时十分珍贵的鸡蛋。
她拿着温热的鸡蛋站在门口,希望能遇到一个小朋友,然后把这个鸡蛋给他,让他和自己说说话,一起玩耍。
但是,鸡蛋始终没有送出去。
童年的经历,塑造了她最初的情感模式:一种对温暖与联结的深切渴望,以及因渴望受挫而带来的不安与匮乏。
在闫平成长的那个年代,当时盛行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一套绝对的秩序和法则: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道路和目标都非常清晰。
它要求个体服从于一个更伟大的集体目标——建设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拉次煤的女工,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