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从“压抑”到“绽放”——心理学视角下闫平油画创作的情感疗愈之路

从“压抑”到“绽放”——心理学视角下闫平油画创作的情感疗愈之路
2025-10-10 11:42:3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情感和私人感受,往往被要求暂时搁置或隐藏起来。

早期的这幅《拉次煤的女工》,画面色彩沉稳、造型扎实,展现了高超的写实技法,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却仿佛被隐藏于时代的宏大叙事之下,不见踪影。

或是因为童年对情感联结渴望的受挫,或是因为集体主义要求情感内敛。

这个时期的闫平,感情是压抑的。

苏醒

一次偶然,她在画展上见到了马蒂斯的原作。

马蒂斯画中鲜明的色彩对比、简练明朗的风格、对生活毫不掩饰的热爱,深深击中了她。

唤醒了她长期蛰伏的情感世界。

红色的和谐马蒂斯1908

1991年,她毅然前往中央美院进修,决意为自己的情感寻找一个出口。

疗愈

情感被唤醒后,如何安放那个曾经受伤的“内在小孩”?

闫平找到了属于画家的独特方式:在画布上,成为自己的母亲。

1996

大约在1996年前后,她创作了大量“母与子”题材的作品。

画中的母亲,形象庞大、温暖,如同一个安全的港湾,将孩子全然包裹、守护。

画中的“母亲”,既是她作为现实母亲的投射,更是她内在成长出的“大母神”原型——一种象征滋养、创造与保护的原始意象;而画中的“孩子”,既是她的儿子,也是她内心那个未曾被足够爱过的小孩。

关键词:闫平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