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秋光揉进墨里,书道漫过时光——著名书画家吕金光、青年书法家王书峰走进文化视界

秋光揉进墨里,书道漫过时光——著名书画家吕金光、青年书法家王书峰走进文化视界
2025-10-30 18:06:4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中华网山东报道 晚晴穿牖,秋阳染案,墨香漫溢间,尽是秋高气爽的澄润。昨日下午的文化视界,似一幅徐徐铺展的文人长卷——山东艺术学院和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书协草书专委会委员吕金光博士和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易三仓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会员王书峰博士走进文化视界,接受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频道专访。两位教授与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频道总编辑梁洪文一同踱步画廊间品赏名家真迹,围坐茶案前畅谈书道薪传,终以笔墨寄情,留下雅意融毫的墨韵。这一日的雅集,既有“谈笑有鸿儒”的知音之契,更有“墨痕留韵”的文化深味,为秋日平添了几分沁人心脾的书香。

图片1.jpg

勤耕初心:从童年墨缘到案头十年功

对书法的敬畏早在年少时便扎了根——吕金光教授回忆起临沂农村的童年,父亲是私塾先生的日子里,红纸上的春联沾着年气,墓碑上的刻字凝着岁月,连村口贴的大字报,都成了他最早摩挲的“字帖”。那时不识繁体,却总趴在一旁看父亲写草书,弯弯曲曲的线条让他着了迷,久了竟能认出几分,那份藏在心里的小得意,成了他与笔墨羁绊的开端,这份羁绊后来不仅延伸至书法,更悄然埋下了书画相融的种子。

图片2.jpg

王书峰教授的墨缘,埋在冠县老家的田埂间。“小时候在田间劳作,后来才觉出‘艺’字就像插秧,和劳作的道理一样——都得踏实往下扎,得不断学、不断做。”而这份“踏实”,后来成了他书路里最鲜明的底色:早年在冠县武训高中教书法,他辅导的学生已拿了全省前列,可握着粉笔的手总觉得“不够”——学问像爬山,站得低了,眼界就窄了,他索性咬咬牙踏上考研路,2006年考上四川大学,跟着侯开嘉、吕金光先生学,后来又读了博士。那些年,他把“想往上走”的心思全化在了案头:研《兰亭序》,他将“之”字十余种写法记满小本,更逐笔查书法史,琢磨笔法传承;研《张猛龙碑》,常赴博物馆摸碑感金石劲,再对拓片写万字札记,品碑之硬气与清代碑学思想。

图片3.jpg

这份深耕,在现场创作时愈发鲜明,茶过三巡,素笺铺展。吕金光教授取大笔蘸墨濡染,抬手间便见豪情。其所书《闲时吟》开篇开篇“闲时煮茶论古今”的“煮”字,笔画像江河漫开;“古”字结体奇崛,倒像崖上孤松悬着,看着险,却稳得很。——这背后,是他对倪元璐墨迹的无数次临摹,更藏着他早年习画的积累:“早年学画时练的构图疏密、墨色晕染,与书法互成助力,比如写‘孤松倒悬’的结字,便暗合了绘画里‘主次分明’的布局意趣。”

1234...全文 5 下一页
关键词:吕金光,王书峰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