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秋光揉进墨里,书道漫过时光——著名书画家吕金光、青年书法家王书峰走进文化视界

秋光揉进墨里,书道漫过时光——著名书画家吕金光、青年书法家王书峰走进文化视界
2025-10-30 18:06:4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守正文脉:书画同源与碑帖相融的笔墨心

茶烟在案头渐渐散去,访谈时聊起“传统”,两人的话里都藏着对文脉的坚守,吕金光教授更将这份坚守延伸至书画同源的传统里。他说起初见倪元璐墨迹时的触动:“那‘新理异态’,线条遒劲、气势豪放,这份雄厚气魄令人痴迷。”谈及以书入画,吕金光教授坦言“书画本是同根而生,书法的笔法锤炼,正是绘画造型立骨的根基”。早年临《富春山居图》时,他便试着将书法功夫融于绘事:画山上的松树,就用练倪元璐书法时磨熟的中锋笔,一笔笔勾树干,纹理像笔走龙蛇,不僵不板,看着就有劲儿;画溪边的石头,便用书法里的枯笔,顿一下、提一下,墨色有浓有淡,就算笔断了,意也连着——石头的苍劲里裹着润气,不生硬。

图片7.jpg

吕金光山水作品2022

他从倪元璐的遒劲里取“骨”,从王铎的跌宕里取“势”,还暗合着绘画“骨法用笔”“随类赋彩”的古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金光图式”。就像现场写《闲时吟》里“墨里寻真见本心”,墨色都转枯了,笔意却还苍劲——那股“入古不拟古、融画不脱书”的通透,一看便知。

图片8.jpg

王书峰《颂平常心是道》138×34cm 2025

说到传统的包容与活态,王书峰教授也有自己的体味:“我总讲‘碑帖相融’,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传统本就是多元的,能容得下不同的养分。”他写行书《苏辙文》,就取《兰亭序》里流觞曲水的雅气,再掺上《张猛龙碑》的剑拔弩张劲,字里既有文人的软意,又有金石的硬气;写楷书《春夜喜雨》,以颜体为骨,再裹点篆隶的笔意,求的就是“篆隶楷行草各得其法,又合乎一道”。

而这份“多元”,更来自生活与地域的滋养——赴成都求学时,南方的灵动如“好雨知时节”般润进笔底;回到山东,北方的厚重又似“岱宗夫如何”的沉劲,让他懂了书法需有“骨”。连写《望岳》时,他都把对泰山的眷恋化成隶书的厚重笔墨:“生活是创作的源头,传统是笔墨的根基,少了哪一样都不成。”

寥寥数语间,是两位教授对“守根”的共识——传统从不是束缚,而是让笔墨更有底气的“活水”;而书画同源的智慧,正是这“活水”里最温润的一脉。

出新致远:让书道活在当下的笔墨智慧

日暮西斜时,案上的几幅作品并置,吕金光教授的《闲时吟》雄浑豪放中藏着绘画意趣,王书峰教授的《新竹》温润从容,一刚一柔,一稳一狂,墨色交织间,恰是“创新”的两种模样——从不是故意要和古人、和旁人不一样,而是守着老理儿,顺着自己的心性,自然长出来的新气儿。

图片9.jpg

吕金光教授的创新,藏在“提炼”与“互融”里。他从倪元璐的笔墨里悟遒劲;从绘画的意趣里取养分,把书法的线条风骨与绘画的构图墨韵,都融入豪情。所以写“笔底风云自纵横”时,浓墨收笔的地方,像画里的点染,轻轻一点却有劲儿;笔力透纸,藏着山石的沉;线条忽高忽低,又有画里“开开合合”的妙,看着像打雷裂了石,再细品,又有远山含着黛色的软,不冲,也不飘。

关键词:吕金光,王书峰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