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金光《书为心画》66×50cm2025
王书峰教授的创新,则落在“融合”与“落地”。他主张“碑帖相融”,是把不同书体的长处拧成一股劲,让笔墨既有传统的厚重,又有当代的灵动;作为高校教授,他更把创新延伸到书法传播里——办“斯文在焉”展,把书法搬出书斋、放进书店,“想让书法和书本的故事产生连接,也接住生活的地气,让更多人读懂其中的‘斯文’”。他常对学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创新的前提,是把“本”扎牢,就像他写“平常心”时,掺了生活的淡然,让传统楷书有了当代人的心境。

王书峰《山居秋暝》66×50cm 2025
秋阳斜倚窗棂,案上墨痕渐干,却似还凝着两位书家的笔意——吕金光的字里藏着画的筋骨,一笔一墨都带着对“同源”的悟;王书峰的墨里含着碑的沉劲,一撇一捺皆裹着对“根基”的守,都不是刻意求工,只是把半生的勤耕、对传统的敬、对创新的诚,悄然揉进笔锋。

晚风掠过案头,卷起半张残笺,墨香淡了,可那字里的力道还在。其实文脉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旧痕,是有人把老祖宗的“根”揣在心里,用自己的笔墨续上新鲜的气脉。这一日的雅集会散,可案头那几纸字,却像秋阳下的一竿竹、一方石,立得住风骨,留得下温软,等着后来人俯身细品时,能从墨痕里读懂:原来“书道”二字,从来藏着这样踏实又鲜活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