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此特别分享一篇跨越三十年的珍贵回忆,是蔡玉水人生中第一篇报告文学,作者是王修滋和于江。让我们一起回顾1995年《中华百年祭》横空出世的历程,致敬以艺术铭刻历史的赤诚之心。
30年前,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1995年,在山东,在山东艺术学院,诞生了一组反映此一重大题材的大型水墨历史人物组画《中华百年祭》,作者是该校青年教师蔡玉水。整幅画作,长约60余米,高约4米,架构恢宏、技法精湛,大气磅礴、沉郁凝重,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崇高的悲剧美,被有关专家学者誉为我国当代当时为止颇为罕见的史诗性精品力作。蔡玉水的出现和《中华百年祭》的诞生,实属难能可贵,它为沉寂已久的中国画创作,开创了一条新路,带来了一股生机,具有里程碑式的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山东省委宣传部确定将蔡玉水及其作品,作为抗战胜利系列纪念活动中的一个人物典型,加以宣传推介,以此来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期冀以此为引领,重振山东画坛齐鲁画派之雄风。
任务落到我的头上。我和年轻记者于江随即放下手头工作,开始了紧张的采访。
蔡玉水其时正年轻,比我年长一岁,长得高大、精瘦,言语不多,但眼睛有神,聊起他的《中华百年祭》来,顿时激情四射,滔滔不绝。随着他起起伏伏的喜怒哀乐的叙述,故事随即次第展开……
——王修滋

寻求丰厚的创作源泉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画创作,题材以吟咏自然者居多,写社会政事者寥寥;风格以轻柔秀美者居多,雄强恢宏者鲜见;体裁以小品居多,巨构尚稀。因此,美术界常闻呼唤力作之声。年少的蔡玉水决心打破中国画创作的沉寂局面,在人物画创作领域有所作为。
还在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不期而然的事件使蔡玉水对悲剧以及悲剧所具有的崇高力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年轻的中国足球队首次冲击世界杯未果,国人为之焦虑、惋惜,这一悲剧性事件使蔡玉水夜不能寐,固有的爱国之心使他急欲振臂疾呼,一股抑制不住的创作冲动驱使他拿起了画笔。于是,近半年的煎熬,一篇充溢着悲剧气氛、题为《争气歌》的中国画出现在全省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引起了学术界的惊奇与赞叹。自此,蔡玉水开始了他对悲剧题材执着的探索与追寻。他开始领悟:艺术家不能仅仅关注自我、表现自我,而应全身心地投入火热的现实生活,去关心民族的命运,关心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悲剧就是艺术家关注社会、关注历史的重要艺术载体,悲剧能够产生震撼人心、催人奋起的艺术效果。
蔡玉水喜读历史,他从中国历史厚重的积淀中,读出了悲剧的底蕴,感受到了悲剧的崇高力量,感受到了一个当代青年艺术工作者肩上的重担。在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与灾难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却极少去体现那种痛苦的挣扎与顽强反抗的意志力。而在外国,重大的历史事件几乎都能在美术或其它艺术形式的作品中得到观照。作为一名艺术家,应该时刻关注人类命运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用艺术真诚地表达美好的情感,呼唤真理,呼唤和平,这是每个当代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