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展望:通识课程展览计划与长远影响
邱志杰说:“明年,我们将把所有通识课——书法、社会调查、人工智能、写作与沟通、非遗与工艺,加上寒假作业打包成一个超大型展览。”这个展览将展示学校通识教育的丰硕成果。“同一个学生可能也有人工智能作品,也有书法作品。他回到老家,可能用当地工艺创作——可能是安徽泾县的造纸,也可能是湖南凤凰的苗族蜡染。”这些创意构想展现了通识教育激发的创新活力。
他对这个展览充满期待:“1000多个学生上完5门课程,再给一个寒假准备作品。我相信这样的通识课大展一定会非常有社会影响。”这种自信源于对通识教育成果的深切感受。
长远来看,邱志杰期待通识课程能为天津美术学院塑造独特气质:“上过通识课的这一代学生,我想会跟过去的学生非常不一样,这是一些上过人工智能的书法家、懂书法的设计师、会写诗的油画家。”这种跨界的知识结构将培养出全新的艺术人才。
让艺术教育在技术变革中保持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邱志杰最后强调:“通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通人’——通情达理的人,有贯通能力的人,通透的人。”这一教育目标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理想,又回应了当代社会的复杂需求。
“通过这些课程,我们重新打造艺术和设计人才的心灵基础、思想观念。我们要培养的艺术家,其激情是经过精细管理的,天赋是经过规划和引导的。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实现内在心灵自由,又能满足社会时代需求的真正合格的艺术人才。”这段总结清晰地表达了通识教育的深层意义。
天津美术学院的通识课程改革,不仅是一次课程体系的调整,更是对艺术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与重构。这场改革正为中国的艺术教育探索新的可能性,培养面向未来的“通人”。这种教育创新不仅影响在校学生,更将通过他们的创作和实践,为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吃到莼菜鲈鱼羹就会想起欧阳询的《张翰帖》,还能分得出明前龙井的人是不会被人工智能淘汰的。”这句话揭示了通识教育的根本价值——培养那些技术难以替代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判断力,让艺术教育能在技术变革中闪耀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来源:天津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