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艺术教育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带领学校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面向全体本科、研究生一年级新生开设通识课程。这场改革不仅关乎课程设置的调整,更触及艺术教育的本质与未来方向。
通识课程的时代必要性:补足人文素养的缺失
“我们过去对美术学院基础课的理解,需要在新时代有所扩充。”邱志杰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改革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观念在邱志杰看来需要重新审视。“八大山人没学过素描,徐渭没学过素描。木偶算不算造型艺术?皮影既是造型艺术,又是表演艺术,还融合了音乐和文学。”这个简单的例子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对艺术基础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
他敏锐地观察到艺术教育的历史变迁:“上世纪80-90年代,美院学生几乎都是文学青年,美术学院产生电影导演、摇滚乐队和作家是常态。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他们的创作从来不只是技法的展示,而是深厚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然而近年来,在分科教育影响下,美院生源大多在高中毕业后经过短暂艺考培训就进入学院,人文素养明显不足。
邱志杰认为:“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个通识课是在弥补整个社会美育土壤的欠缺。如果我们的博物馆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再完善些,通识课可能就没那么必要,但此刻它变得非常必要。”
通识课程的内涵与架构:构建新时代的艺术基础
天津美院的通识课程改革涵盖了书法、人工智能、社会调查、写作与沟通、非遗与工艺5个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基础能力。这一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当代艺术人才需求的深刻理解。
邱志杰详细阐述了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在今天这个时代,会不会用人工智能帮助自己工作,能不能理解其他文明的艺术工作方式,能不能通畅地表达自己,能不能从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中吸收营养——这些都应该成为基础能力的一部分。”
他特别强调了写作与沟通授课内容的重要性,这一洞见来自于对艺术生态的细致观察:“学生从入学面试就要讲PPT,开题、中期测评、毕业答辩都需要演示。毕业后,艺术家要向观众导览,向收藏家介绍工作,设计师要向甲方介绍方案——这都是不断演示呈现的过程。讲PPT或做PPT本身就是一种基础能力,它的重要性不是素描写生课程能够解决的。”
通识课程的设置体现了系统性思维。书法课程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学素养;人工智能课程面向未来技术发展;社会调查课程训练学生的田野观察能力;写作与沟通课程提升表达和交流的水平;非遗与工艺课程则致力于重建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连接。这些课程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闭环。
实施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全校动员的教育改革
通识课程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邱志杰坦言:“理想很丰满,真要实施起来是有很大困难的,它意味着全校的动员。”这句话背后是教育改革者面临的现实困境。
师资问题是首要难关。“能教速写的老师很多,能带学生做问卷调查的老师可能就不够。老师熟悉传统工艺,但可能不熟悉传统体育、戏曲、节日。环艺专业老师可能了解西南鼓楼建造技术,但对福船的建造就可能很少研究。”这些具体的例子揭示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