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是多元化的,体现了开放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也请外援。非遗课程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顶级专家,中医药研究、节日民俗研究也都请了领域内的顶尖学者。我们从北大、南开请老师补足讲座,人工智能艺术课程则请行业专家。”这种“请进来”的策略有效弥补了校内师资的不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深刻转变。“我经常说我是学生的师兄,只是一个比他们早上路40年的学习者。教师其实是学习小组长,大家一起面对传统、大自然和社会本身开展学习。”这种平等、开放的教育观念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创造了全新的教学相长环境。
教师团队也在快速学习和吸收新知识。“这门通识课不仅对学生是洗礼,对教师同样是提升。”邱志杰分享了自己的教学体验:“我作为天津美院最勤奋的老师之一,每天都要疯狂备课。这让我想起德国艺术家教授波斯的话:‘我用消耗来滋养自己。’这样的输出变成了输入,最后收益最大的可能是老师。”这种真诚的分享展现了一个教育者的自我修养与成长,也是众多参与通识课授课的天美教师的真实写照。
“通”字的深层含义:培养通达的艺术人才
通识课程的核心目标落在“通”字上。邱志杰阐释道:“我希望通过通识课程的改革,大家成为‘通人’。”这个简洁的定义蕴含着深厚的教育理想。
“通人”既指向中国古代的六艺传统,也呼应文艺复兴时期的通才理想。“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是达芬奇那样的天才,但需要他们全面发展。可能在每个领域不是做得那么好,但必须拥有基本的通识能力。”这种教育理念既怀抱理想,又立足现实。
这种“通”体现在多个维度:不同知识领域的贯通、东西方文明的贯通、专业与通识的贯通。邱志杰以书法课为例进行了生动说明:“书法专业的学生也需要上书法通识课,因为我们会讲到世界各国文字传统,包括阿拉伯书法、英文字体、埃及字体演变、巴比伦楔形文字。在这种开阔视野中,大家反而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书法。”
他进一步举例说明:“阿拉伯人也有多变的字体设计,可惜他们那支笔是一支很简单的笔。在表达丰富微妙的情感上面,确实就是没有毛笔加宣纸加水墨来的这么富有表现力。”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全球视野中重新发现中国书法的独特价值。
非遗与工艺课程同样体现了这种跨文化视角:“不只是知道中国有螺甸工艺,还要知道从朝鲜、山东、扬州、潮汕到越南、印度、阿拉伯,整个亚洲海岸都布满了螺甸工艺。我们知道青花瓷的青花骨料来自阿拉伯地区。这些知识在大家心里建立起一种文明互鉴的视野。”
具体的课程设置与创新:构建全新的通识体系
天津美术学院的通识课程改革体系由五门核心课程构成,它们相互支撑、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课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能力的培养和视野的开拓,体现了新时代艺术教育的基础理念。
书法通识课突破了传统书法教学的局限,构建了全新的教学范式。课程打破以往单纯注重临摹的教学模式,创新性地采用“创作先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文字表情、节奏韵律等创作练习,感受书法的表现力,建立起学习兴趣和信心,然后再进入经典碑帖的研习。课程内容涵盖世界上多个文字体系的介绍,让学生在跨文化的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书法的独特价值。教学方式上,课程设计了系列工作坊,如“笔墨游戏”“文字剧场”等,通过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课程还特别注重书法与当代生活的连接,引导学生探索书法在数字媒体、空间设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