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们,以文化自觉的笔墨和与家国同心的赤子情怀,精心创作53幅作品,组成“遗韵华章——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创作特邀展”,用中国画艺术语言唤醒沉睡千年的文明印记,重燃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守护与热爱。作为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的重要实践,展览以中国书画艺术语言重构文化遗产的视觉叙事。五十余位研究员历时经年精心创作,每件作品都凝结着艺术家对文明瑰宝的深刻理解与艺术转化。作品凝聚了创作者的时间积淀与艺术智慧。展览作品呈现多元艺术风貌。
此次创作旨在通过艺术视角诠释中华文明的世界性价值,让观众在审美体验中深化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知,激发对自然家园的热爱与守护。展览不仅彰显文化自信,更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愿景注入精神动力。
——徐里
下面是画家李冬分享的他参展的关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画作的创作历程。李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跟着父亲收集沿海地区的人文素材,到后面将湿地和候鸟化作纸墨作品,他通过光影和虚实向世界呈现了他对于自然的敬畏。
——编者

如此众多的鸟类,共同构筑起了鸟的天堂,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不仅是众多生物的诺亚方舟,更是一座大型的自然博物馆。我国分两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目前已有多个栖息地被列入相关名录。其中,盐城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率先入选。它的入选,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我国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实现了从内陆向海洋的首次拓展。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多年来坚定不移落实保护行动所收获的显著成果。

时光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我陪同父亲深入沿海地区收集创作素材,走访了多个沿海潮间带湿地候鸟聚集地。当时,这些地方十分荒芜,交通也极为不便,但为了获取第一手的沿海人文自然资料,我们毅然决然地前往。

盐城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那里,我目睹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水鸟,它们都是濒危野生动物,被列入重要保护名录。对于其中一些,我用相机记录了下来;而有些,由于距离太远,只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却无法捕捉到它们的影像。在速写本上,盐城湿地的湿润与氤氲之气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