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遗产简介|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EAAF)上,承担着数百万候鸟的停歇、换羽、越冬和繁殖任务。该区域的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使其在国际保护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世界遗产列入情况
第一期于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4项世界遗产。第二期于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成功扩展列入。
二、遗产价值与生态意义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拥有全球最大面积的潮间带湿地系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候鸟中转站。该地区为数百万候鸟提供不可替代的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涵盖了680种脊椎动物,包括415种鸟类。其中如勺嘴鹬、黑脸琵鹭、东方白鹳等濒危物种,在此区域得以休养与繁殖。
三、关键生态系统
该地的泥质滩涂、盐沼和滨海湿地系统构成了完整的生态功能区,是保持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稳定的重要基础。这一自然系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控制洪水,同时支撑着沿海居民的生计方式。
四、保护与管理
中国政府采取了以下保护措施:
-实施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严控开发活动;
-推动地方立法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与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共同构建候鸟迁徙“空中丝绸之路”的保护网络;
-推出黄海湿地公园、生态科普基地等可持续发展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双赢。
五、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该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最关键的中转地和越冬地之一,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展现了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具有极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
总结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以其全球生态功能、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成功的保护管理实践,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际合作的典范工程,具有世界级的生态意义与持续保护价值。
作品欣赏

李冬《黄(渤)海候鸟栖息地》240×200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