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此反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数位最为耀眼的篆刻老大师,他们已然或主动或被动地呈现出某种现代性特质。尤其是美学理论与形式创新方面,这些老大师不但付出了巨大努力,也的确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显然仍是巨大的。“现当代篆刻”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受惠于竞技性的展览机制和学科化完善。很多学者已然注意到,美术馆展览机制对于篆刻作品在“注意力”抓取和展厅布置效应方面提出了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时代的新要求。诸如作品的材料、物理尺度、视觉冲击效应、不同字体的综合使用、构图、篆法与刀法乃至装裱的新奇感受等等,都将为“现当代篆刻”的现代发展提出新的研究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