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代中叶,中国印史上产生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以文彭为代表,汪关、顾苓、林皋等人的群体性特征是清新、娟秀、典雅,这些印面效果的取得,都奠基于用刀和刻线的精致化要求,是帖学审美范式下诞生“帖系篆刻”。而后丁敬、蒋仁等承续文彭传统,进一步深化“帖系篆刻”的创作,在用刀法上,全面继承了上文所讲雕版的“切刀法”和“推刀法”的技术。“推刀法”可从技术角度延伸同“冲刀法”相一致。丁敬、蒋仁以冲刀表现用笔的使转变化。切刀模拟书法提按顿挫的质感,透过刀锋可以看到是笔法生动灵活的内在体现,刻画出饱含浙江地域文人性情疏放意味的作品,笔墨之美开始融入篆刻美的样式。
同时,在这种帖学背景和实验书写的条件下,诞生了后世所谓的“大写意花鸟”画,我们也可以看到书画兼擅的陈淳、徐渭、董其昌、王铎、倪元路等人的卓越表现,尤其是陈淳、徐渭的用笔技法、水墨铺张的源泉来自于帖学系统的笔墨观。也就是说,大写意花鸟画是“帖学”昌盛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从内需和外贸输出的不同诉求,从纹样设计和印刷生产,艺术品图像形成明晰的程序化分工,是科学技术到文艺思想和造型观念大为进步和审美开放的要求,也促进了中国书法、篆刻、山水、花鸟、人物在学科上的细化分解和审美体系上的重构。就中国篆刻史而言,可以分为“前篆刻时代”“后篆刻时代”以及“现当代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