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微信发表平邑县第七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刘秋萌的的作文。后来,很多网站转载了。校长看到了,老师表扬了她。她写作的热情上来,一直想写。我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外地调研,刘秋萌就自己到调研展览馆里一张张照片看过去。在记者节前,写出这篇文章。现发表于此。
小小年纪,肯写文章,找身边的事情,会抓时间节点,会选细节,语言用得好,写得有感情、有意境、有见识。
以下是刘秋萌的文章原文。

九间棚村在沂蒙深山区。
我眼中的卓越记者
----李锦调研馆参观学习记
我家住在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的山上。我在九间棚长大。最熟悉的,除了漫山草木就是村里两座挨得不远的展览馆。第一座展览馆里藏着九间棚的山乡故事,另一座展览馆藏着李锦的过往。山里人常念叨的是,这个记者为什么一待几十年不走呢?在中国记者节前,我走进了李锦调研馆,心中积压许久的疑问找到了答案。李爷爷出发到外地调研去了,他已经74岁了,仍然为国家调研写文章。我来到海拔640米龙顶山上的展览馆。这里经常烟云缭绕,有意境悠远的感觉。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展馆的“前世”,是一间充满烟火气的农家。李锦在这里一待就是36年。他的老家是鱼米之乡的南方,他工作的地方是北京,大山是什么力量拽住了他?

11月7日傍晚,刘秋萌回到平邑县九间棚村山上。这是她在李锦调研馆前。
李爷爷曾经是新华社高级记者,曾任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1989踏入九间棚,心就落在这里了,他拿着笔,扛着相机,把九间棚与沂蒙精神推向全国。这几十年为沂蒙老区出了大力,村里大人都这么说。
走进李锦调研馆,像是进入历史的档案。这里有四样东西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样,记录着九间棚54户村民的调查档案,在泛黄的纸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字迹,详细记录着一户户人家的生活,大到家庭人口结构,小到孩子的具体年龄,孩子是抱来的?媳妇是从哪个庄来过?谁支前去过孟良崮,甚至连孩子的性格,也记得一清二楚。

从泛黄的纸页与细致的标注中不难看出,李锦为了这份蜘蛛网式的联络图,走进多少人家。这份档案没有高档包装,只是一张泛黄的纸,像泥土一样朴素实在而透出芳香。真实数据的背后,有基层脉搏的跳动,藏着他对老百姓的尊重,认真的态度、求真务实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