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目标清晰而明确,专家表示,虽然任务紧迫,但也要一步步走。
我们常说的本地人、外地人,是从户籍的角度来说。而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其实不应有这样的区分,无论来自哪里,只要在一个地方居住、工作,就应该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十几年前的深圳,曾经喊出了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叫“来了都是深圳人”,因为这句话,千千万万的外乡人把深圳当作了值得奔赴的远方。这句话体现的,当然是深圳的包容开放态度,但它更需要承载的,则是如何突破户籍障碍,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领域,为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作为改革特区的深圳,在这一方面一直被赋予先试先行的责任,他们解决大家急难愁盼问题的经验和进展如何?作为外来人口最多的省份,广东的情况又如何呢?
在深圳,吴志丹工作已经五个年头了,收入还算稳定,眼下,最让他操心的就是房子,一开始与人合租,如今自己整租。吴志丹的户口是在外地农村,前不久,他注意到,深圳市光明区发布了一项保障性住房租赁政策,非深圳户籍,缴纳社保一年也能申请。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申请,就成功中签一套4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而且每个月租金只需要804元,比市场价便宜了一半。上周,吴志丹,已经拿到了新房的钥匙。
去年下半年以来,深圳已推出七批次个人家庭保租房项目,总供应量超过1万套。其中,光明区配租总量最多,达5219套,每月租金在18元到31元每平方米不等。这也是深圳近年来面向个人家庭供应规模最大的一轮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门槛也进一步降低,向非深圳户籍人口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