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上周的发布会上透露,81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当中,已经有62项实现了常住地提供,剩余的19项自然就成了下一步要攻坚的“硬骨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一方面,必然涉及最艰难的领域;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支付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也浮出水面。人口流动了,如果财政支出没跟着增加,谁来为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埋单呢?为此,浙江就在探索“钱随人走”的转移支付制度,人走到哪里,资金就跟到哪里,基本公共服务也提供到哪里,这样的改革,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
上周,浙江湖州德清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小学新生的入学报名忙碌着,从不断打来的电话中不难发现,今年,德清的各所小学,将迎来新一批外来随迁子女。2023年,德清县开始实施“同城共学”政策,即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在家长常住地100%保障入学,这一举措,可以让来德清县务工的外来人员,不会再面临给每一个家庭带来巨大困扰的留守儿童问题。
户籍在安徽宿州,郭海燕和丈夫,都在德清县这家摩托车配件厂工作,他们育有三名子女,目前都在上小学。外出打工后,一家五口,就分散在了浙江和安徽两地。
让郭海燕惊喜的是,当时刚来德清,却十分顺利地给小女儿办妥了入学手续。
解决随迁子女上学问题,自然会对当地的学位数量,提出更高要求。像德清这样的外来人口流入县,就需要加大投入、扩增学位。2022年,浙江省印发《“钱随人走”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核心目标,就是要完善以人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转移支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