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上,在“二次放号”时,运营商有义务告知消费者号码性质并协助提供相关指导。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用户并不知道自己接手的是循环使用的号码。
西西提到,在购买电话号码时,工作人员并没有做出提醒。在记者走访的多家营业厅中,也只有一家主动告知,号码为二次放出。
“因为现在的号码基本没有新号,都是重启号码。”中国移动工作人员表示,“但用户主动询问的话,工作人员可以帮忙查询。”
如此一来,新号变“二手号”似乎是很常见的情况。问题是,号码虽然“易主”了,与该号码绑定的各类账号信息却不会跟着转移。近年来,因手机号停用却未解绑网络账号引发的乌龙事件层出不穷。不久前,一网友用新办理的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APP,却意外登上已故歌手李玟的账号。此外,像西西一样接到催债电话的情况也不少见,更严重的违法事件也有发生,比如盗刷其信用卡、传播隐私照片等等。
为什么手机号码注销后,不能由运营商清除所有三方数据?
对此,中国移动客服称,“只能清空这个号码和移动相关的业务”。中国电信客服提到,“因为绑定的是第三方软件,电信无权解绑,目前没有一键解绑的功能”。中国联通客服称,市面上常用的应用软件过多,无法一一解绑。另外,上述三家运营商客服也表示,手机号解绑需号主自行操作,如果注销前未完成解绑,的确存在新号主登上前号主账号的可能。
“提供手机号码网络服务的运营商无权获取第三方信息和用户注册的信息,运营商也不可能强迫用户在注册第三方APP的时候,把第三方所有信息都向手机运营商进行备份,而用户注册了哪个第三方服务,用户的信息是分散存储在第三方自己的系统服务器里的,第三方系统这些数据和运营商的系统是不同步的,谁也不会愿意将自己的数据共享给运营商。”王琛磷解释。
简单讲,“二次放号”做不到“干干净净”,原因在于运营商、互联网平台和用户三方,各自摸索,互不相通。运营商只负责回收号码,视其为可循环的商品;平台信奉“用户不申请,平台不注销”的被动原则;普通用户,则被要求去完成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即在注销手机号前,必须亲自逐一解绑过去注册过的所有账号。
“一键解绑”是否能“一了百了”?
针对“解绑”问题,记者了解到,部分运营商在其APP上开发了一些新功能。比如,中国移动用户可在客户端内搜索“二次号码焕新服务”,提交APP解绑申请。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协同发展处副经理刘晓川曾公开表示,一般在5天内,互联网企业会处理完毕,并向客户返回处理结果。
监管部门也在行动。今年5月,工信部指导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联合提供“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可“一键解绑”历史互联网账号,目前已覆盖超200款主流互联网应用。7月,工信部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电信服务质量情况显示,推广该服务后,解绑申请超1.5亿次,累计服务用户超290万人。
不过,并不是“解绑”之后就能“一了百了”,在采访中,不少用户表示,“一键解绑”覆盖的应用有限,有些小众APP还是得靠手动逐一处理。“原号主绑定的东西太多了,就算应用解绑了,手机号还是这个手机号,我现在不光知道他家在哪,还知道他是开超市的,因为总有人给我打电话问什么时候送货,牛奶进不进货。”中国移动用户晓晓无奈地说。
追债问题也同样让人头疼。“我当时也进行了解绑操作,但是用处不大,因为它无法解决那些非正规平台的绑定信息。那种电话轰炸只能被拦截一部分,运营商也解决不了。”西西提出,“注销手机号码的门槛太低,办新号的成本也太低。我之前还给运营商提过建议,给号码一个‘沉睡期’,设置语音提示,告知打电话的人这个号码已经不再使用,然后再进行二次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