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社会民生 > 正文

新办手机号竟接催债电话——“二次放号”引发“数字遗产”难题,解绑难、隐私泄露成用户心病

新办手机号竟接催债电话——“二次放号”引发“数字遗产”难题,解绑难、隐私泄露成用户心病
2025-11-04 11:53:5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运营商只负责传输,无权对通信主体的目的和内容进行审核。催债方长期不正当催债已经构成骚扰,需要警方出面。以后可能会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解决,比如湖南已经做了类似的试点对非法催债出台了相关规定,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王琛磷表示,如果用户需要开办二次放号的手机号码,运营商应当现场让用户签署《二次放号风险提升告知书》,明确告知用户二次放号的风险和影响,如果用户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那么可以让用户选择其他不是二次放号的全新手机号码。

业内人士林奇分析,互联网平台和运营商之间的数据不互通,导致了“二手号”的先天困局,目前较为现实的解决路径是减少用户换手机号的需求。

中国移动提供的二次号码焕新服务

“数字遗产”,究竟该由谁安排?

可以说,每一次号码的“轮回”,都注定会牵动前号主遗留下的隐私与财产。

这不仅反映了技术与商业模式存在的未竟问题,还揭开了一个更深、更复杂的法律与人文命题:在数字时代,我们的“后事”,该由谁来安排?我们的数字遗产,究竟属于谁?

“父亲去世后,他的手机号注销了,微信号该怎么办?”因为这件事,小闫苦恼了很久,“四年来,给他发微信是我的精神支柱,这是我们唯一的联系方式。可是最近,他的手机号被人买走了,还绑定了新的微信,所以我没办法再登录了。”

小闫的困境,其实是数字时代千万人的缩影。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有超过50万个手机号,因为机主去世、无人办理过户而被注销。这些号码里,可能绑定着某个人的青春回忆,某个家庭的生意往来,甚至某段未说完的牵挂。

“一方面,使用手机号短信验证登录确实更方便,不需要用户记忆复杂的密码。另一方面,国家对许多网站和程序有实名要求,而手机号绑定恰能以较低的成本对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副研究员李海解释。

目前,“数字遗产”还是个新概念,官方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用户只拥有账号的“使用权”,而“所有权”归平台所有。王琛磷提到,“数字遗产”的继承,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关于平台账号本身,目前法律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各个平台基本都是靠协议来和用户进行约定。二是关于账号的内容。如果具有价值的,像现金,游戏装备,可以交易的数据等,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可以按照遗产继承。”

短期内,用户能做的不多,但可以进行一些尝试。比如,为逝去的亲人账号续费、充值,换得账号存续,或者,提前设定“数字遗嘱”,指定处理方式。平台和运营商也在探索,最近,微信方面宣布自今年9月开始,对长时间不使用的微信账号已不再进行回收处理。

“只要号码不欠费、未停机,就不会销号。用户也可以办理转户,转到家人名下,避免卡坏后无法补卡的问题。”中国移动客服表示。(文中除王琛磷、李海外,其余人物均为化名。)

(记者/李子骄 来源:海报新闻)

(责任编辑:苏羽佳)
关键词:手机号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