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方力钧在创作生涯中一以贯之地追求媒介的多样化。当年让他走向威尼斯双年展、在拍卖市场上屡创高价的油画,他画得少了。水墨、版画、陶瓷,近些年来逐渐成为他的主要创作形式。
不过,方力钧本人可能并不认可这些是变化。他曾说过,“艺术创作,表现的是我们面对这个社会时的心情。无论是哪一个时期的画作,对于我自己来讲,都是那时候唯一的可能,它结合了我当时所有的情绪和想象力。”
在方力钧看来,“具备非你莫属的稀有、唯一、独特、不可或缺,给人惊喜”,是艺术家“最基本的入场券”。油画的艳丽,版画的极简,水墨的亲密感,陶瓷的脆弱,也是方力钧给观众制造的惊喜。而不论是“变”还是“不变”,都可以用来概括方力钧的艺术,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01
陶瓷:从最完美的状态走向毁灭
今年四月,方力钧在牛津古老的阿什莫林博物馆结束了一场名为“面孔与陶瓷”的个展。单看这个标题挺让人错愕,因为不论是在画廊还是拍卖行,方力钧通常是以油画与版画示人的。再细看展览中的陶瓷作品,再一次让人觉得“不搭边”:直观来看,它们不按常理出招,与人们惯常印象中的陶瓷作品毫无相似之处,尤其是消解了中国传统瓷器的美感。
为什么是陶瓷?2013年,方力钧成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客座教授,同期在景德镇建立工作室,开始潜心烧制陶瓷雕塑。用传统材料来表现当下社会与人的精神状况,也让方力钧感觉到“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方力钧,2013,陶瓷作品
在景德镇,方力钧开发了一种个人独创的制瓷工艺。在传承千年的瓷器制造技艺中,晾干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方力钧却在将小块聚丙烯方块抹上陶泥并上釉后,直接进炉去烧。结果,聚丙烯方块熔化、粘合起来,而变成空心的陶瓷小块则开裂、变形,整个雕塑就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间缓慢地倒塌、变形。
这样做绝非是因为方力钧不懂陶瓷。恰恰相反。陶瓷其实是方力钧的老本行。“我自己是学陶瓷出身的。”1980年到1983年,十几岁的方力钧在唐山的河北轻工业学校学习,专业就是陶瓷。同一时期在唐山陶瓷厂二厂的实习经历,让他学习了陶瓷制造从设计、翻模、注浆一直到上釉的全部流程。
方力钧,瓷板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