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头先说点从基层上了解来的情况,先不展开。
邱春林:我本来想抛出政策支持这个话题,先定下一个乐观基调的。杭老师一开始就说了真话,这就是学者的本色,他对行业的观察,表现出他虽身处象牙之塔,对于手工艺从业人员却有足够的同情,从话里话外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真诚。他说的我也赞同,现在不单单是文旅部、工信部,还有各大协会、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乡村振兴局、农村农业部等等,全都在抓手工艺,而且每个部委和社团都有相关的荣誉表彰制度。刚才杭老师说,许多政策关注经济要高于关于关注文化,吕老师,你觉得广大工艺美术的从业人员,包括民间美术工作者,从这些年政策支持和鼓励当中,在哪些层面上有获得感?我们聊点乐观的。
吕品田:刚才杭间老师说的国家层面上对工艺美术大的定位和判断,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政治建设的年代,着力突出政治、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强调经济建设的时代,而且成效显著。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这个为标志,国家进入到侧重于文化建设的时代。所以在21世纪,可以简单地说它是追求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前面大家都聊到,对于手工艺也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好,对于社会科学建设也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很密集,我不赘述。从这里你能看见国家已经充分地意识到了,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强起来的时候,恐怕文化也要强起来。
图3吕品田教授发言
具体到手工艺这个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迅速地转型,之前手工艺产业属性很强,而且那个时候中国工业产品没有办法出口,国家就靠手工艺挣外汇,这个我们都知道。等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完整的工业链慢慢形成,那个时候要用设计概念代替工艺美术概念,讨论很激烈的,这个背后反映的是手工艺逐渐退出产业体系,或者说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里头的比重、重要性在下降。
另外一个很重大的变革就是由于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原先手工艺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这样一个使命已经历史性地解除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手工艺处在一个深刻的价值转型阶段。现在如果要说用手工艺品和大工业产品在日用领域竞争的话,这是没有竞争力的,而且代价很高,老百姓不可能把这些手工艺品拿来满足一般的日常消费。有时候朋友送给我他制作的东西,上面签着名,我从来舍不得用,尽管它是实用的,也舍不得用,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手工艺品在我看来,它就是一种高大上的艺术创作,就像我们面对画家的作品一样,它是具有唯一性的艺术作品,不能损坏。
手工艺在现在这样一个历史语境当中,它已经变成了和我们的艺术创作一样,是高度个性化的,具有艺术属性的一种文化事业,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文化产业,因为现在艺术也追求商业利益,可以这么说。
从更大的文化角度来讲,本雅明提出在机械复制时代,最后认定艺术属性的只有它的原真性,就是它的唯一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天但凡是手工艺创作的,它都具有本雅明所说的艺术的原真性和唯一性。总之,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从思想、哲学来看这个问题,手工艺在今天都已经实现了价值转型,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有这种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