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消费和市场评价。即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从市场的维度评价。学生的生源质量、培养质量以及就业质量是评价的重要依据。消费者也包括学生,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提升度”“学生课程与教学满意度”学生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科研与实践训练对学生的提升度”等指标在学生中作了网上问卷调查。设计作品的质量和效益是评价设计学的重要维度。以四川变脸技艺为例,通过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了一摁一变脸的新产品,价格从几十到上百不等,深受人们喜爱。
其三,“走出去”的全球化评价。中国特色的设计学评价体系要看中国设计在世界范围被认知的情况。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有助于中国特色的设计越来越被广泛认知。比如,咱们自己觉得并不起眼的山东生产的“三蹦子”小车,通过代购进入了美国市场,而且在美国乡村非常受欢迎,竟成时尚。这看似是一个小的现象,但是值得关注。这就不能用单一的市场份额标准去评价它,还有个市场准入制度的问题。鲁班锁的市场也很大,而且因其拆开容易组装难的和平内涵被选作礼物走进了联合国。它有六块或更多数量的零部件,把它拆开很容易,但把它组装起来很难,体现了中国的设计智慧。现在我们正在研发各种小孩玩的、不同材料的鲁班锁,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中国的乐高。就这一点,就可以讨论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设计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以点带面,不能只停留在纯粹的概念层面。
石晨旭:新版学科目录中分别设置了“设计(专业学位)”和“设计学(交叉学科)”,您认为二者在培养和定位上应该如何区分?您如何看待跨学科性在设计学中的作用?在与其他理工类学科的协同过程中如何保持设计学自身的独立性?
董占军: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设计学科的设计史论、设计、设计学一分为三。我在同济大学有个发言,讲述的主要就是设计的概念。我想设计是无所不包,设计有界而无限。通过梳理我谈的设计概念,你就可能把设计(专业学位)和设计学(交叉学科)区分开。我认为设计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与审美相关的艺术设计,它不是传统艺术。第二类是与功能和结构相关的科技设计。科技设计就是要实现某种功能,比如穿的衣服要有耐寒的功能,这就涉及到材料问题;比如建造一定跨度的桥梁,就涉及功能、结构和材料问题,赵州桥可以通过结构设计实现那么长的跨度,现在大桥跨度更长。第三类是营销设计,即市场如何与消费者打交道。再好的产品,如果没人买也是不行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营销设计。第四类是设计管理,即协同设计生产的各个环节。这四个概念明确了之后,就能区分出专业学位和设计学交叉学科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就交叉学科而言,就是要把不同学科专业整合在一起。
我们学校设有设计管理方向,该方向的课程体系是我硬生生琢磨出来的。2004年,我在人文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任系主任,创建了设计管理方向。那基于什么判断创设的呢?原来,我写作2002年设计教育大辞典时,翻译了大量的文献。根据经验,我把设计管理的课程一块一块分组出来,其实现在看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2012年,我到英国访学之后,看了很多DesignManagement方面的图书,其实设计管理最早是从英国提出来的。设计管理理论是从典型案例提炼出来的。一个产品的开发,从市场调研形成方案,到设计出产品,然后投放市场,配合相应的营销方式,这整个过程就是设计管理。比如飞利浦推出剃须刀,先就市场需求进行调研,然后根据消费者的情况和刮胡子是什么样的需求设计出一个概念,然后形成一种产品;产品形成之后,在市场上有个调研反馈,根据市场反馈进行改进,消费者也参与推进产品的改进,这就是一个设计管理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要有计划的废止,就像摩托罗拉一样,是美国有计划废止的一个案例。他们有三代产品:市场销售一代,实验室存储一代,设计团队正在研发的新一代,这就是设计管理。这跟设计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所以我把设计分为四类。设计无界,但是有类。不能说设计没有边界了,就把什么都纳入设计了,不存在无所不能的设计,设计学交叉学科能解决所有的设计问题的说法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