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孟禄丁 | 从抽象艺术具身化,看审美心智的认知延展与具身转向

孟禄丁 | 从抽象艺术具身化,看审美心智的认知延展与具身转向
2025-04-02 14:21:5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从“纯化语言”“理性之潮”再到“硬边绘画”,难道孟禄丁的抽象艺术果真只存在着格林伯格式的纯粹平面和绝对抽象这一个维度或层面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二、人机交互:在机械绘画“设定性”与身体经验“非设定性”之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孟禄丁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多以“纯化语言”和“抽象艺术”的代言人形象出场。与此同时,中国艺术批评界也习惯性地将孟禄丁视为中国当代艺术“理性之潮”和“抽象艺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实不然。事实上,孟禄丁的语言具有很多的层面,其艺术文本的美感意味和精神内涵也是多维度的。从当代认知科学角度看,孟禄丁抽象艺术的话语方式是“具身的”(embodied)而非“离身的”(disembodied)——是与当下时代语境和个体生命境遇密切相关同时又面向不确定性不断生长的“未来艺术”,它绝不能被简单地阐释为一种“格林伯格”式纯粹平面性的“绝对抽象”。具体而言,孟禄丁抽象艺术具有三大特征:“人机交互”而非“机械设定”、“文脉嵌入”而非“情境抽离”、“媒介延展”而非“材料固化”。

孟禄丁抽象艺术具身性特征首先体现为“人机交互”而非“机械设定”。即说,孟禄丁特别擅长将自己偶发性的身体经验与绘画机械的控制论属性进行交互和“耦合”。这突出地体现在“元速”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与视觉效果之中。2006年回国之后,孟禄丁一开始就尝试着绘制尺度惊人的抽象绘画。为了做一个转盘,他请来了一位在中央美院为雕塑系师生做平台的机械技师。在交流中,孟禄丁突然灵机一动,萌生了利用机器来绘制抽象艺术的想法。很快,孟禄丁如愿以偿地跳上了据称可以高速旋转达到车速的转盘和操作台架。基于这样的全新的设备,他开始尝试让“不确定性”的身体经验与“可控制”的电动机器进行交互。从设定性角度看,飞速旋转的平台当然是电机的转轴、齿轮和按钮来控制的。同时,平台上圆形的画框、画布当然也是被孟禄丁事先设定好了的。甚至,从操作桁架上不断下滴的颜料也被规定了方向和数量。在这个意义上,批评家和孟禄丁本人完全有理由将“元速”系列作品称为“机械绘画”。批评家彭锋就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阐释:“孟禄丁的抽象绘画不是用手绘出来的,而是机器甩出来的。古典主义艺术承载的诸多有益于人类生活的‘意义’,现代主义艺术承载的诸多显示独创性的‘技艺’,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直白的观念和文化符号,都被孟禄丁的机器甩掉了。”[4]然而,即使如此,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还是会发现“元速”系列作品依然存在着“未设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具身化因素。

“元速”系列作品的“未设定性”与“不确定性”源自孟禄丁在创作过程中对身体与机械交互的敏锐感知与即时反应。随着转盘的高速旋转,艺术家仿佛置身于一个动态平衡的边缘,每一次身体的微妙调整,每一次颜料的滴落,都如同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边界。像是一次次音乐表演中音乐家与乐器之间的交互,这种即兴的创作方式使得每一幅“元速”系列作品都独一无二,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孟禄丁的“人机交互”不仅体现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艺术家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在快速旋转的平台上,身体与机械的对话,其实质是人与自然、技术与人性之间的对话。孟禄丁通过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挑战了传统绘画的边界,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当代抽象艺术的新视角。

关键词:支宇,孟禄丁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