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孟禄丁 | 从抽象艺术具身化,看审美心智的认知延展与具身转向

孟禄丁 | 从抽象艺术具身化,看审美心智的认知延展与具身转向
2025-04-02 14:21:5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作为一名艺术家,孟禄丁对各种形态的机器与各种类型的技术一向抱有浓厚的兴趣。当代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家西蒙东(Gilbert Simondon)在《论技术物的存在模式》一书中一开篇就讨论到了“文化与技术、人与机器的对立”。在他看来,当代人与过去每个时代的人一样,对技术与机器总是持一种“无知以及怨恨”的态度,“一种原始的仇外”。然而, “机器是外来者;这个外来者里面包含着的是人性,就算被轻视、物质化、奴役化,它仍然是人性。”[5]与西蒙东的论述相似,孟禄丁对机器与技术的兴趣事实上是对“外来者”的兴趣,是对新鲜经验的兴趣,说到底,其实也就是对“人性”本身的兴趣。在“元速”系列作品中,孟禄丁将机器引入抽象艺术创作,从根本上颠覆和解构了“文化与技术、人与机器的对立”。他将个人审美意图与机械运行速度交织起来,让光影、线条与色彩的滴淌发生神奇的交错,从而构建出一个既非纯粹机械亦非纯粹泼洒的艺术空间,让观者在迷离与清晰之间徘徊,体验技术与人性共生的微妙平衡。每一幅作品既是对“元速”概念的深刻诠释,也是对“技术物存在模式”的无限探索,即在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背景下,探索时间、空间与物质形态的无限可能。孟禄丁巧妙地将数字技术、机械装置与传统绘画材料融合为一体,创造出既具未来感又不失人文关怀的艺术景观。在他的笔下,机器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有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们或舞动,或静谧,同时与作者和观者的心灵产生共鸣。通过这些作品,孟禄丁不仅挑战了人们对“机器”的固有认知,更激发了人们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反思——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迭代的洪流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我,应该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基于“人—机交互”的艺术实践,他成功地将机械绘画的“设定性”与身体经验的“非设定性”交织起来,这无疑为当代艺术家在应对越来越庞大的技术文化系统时注入了一股新鲜而深刻的思考力量。

什么是当前我们这个时代最前沿与最迫近的技术系统?当然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AI和形形色色的“数码物”。我注意到,孟禄丁2019年创作了一件名为“元”的数字影像作品。不过,基于我个人在电脑端的观看经验,这件作品对作为深度交互的“人工智能”技术和VR式沉浸式体验的显现尚不充分。从理论上讲,抽象艺术原本就具有强烈的“离身美学”和心智计算的特征,这让它很容易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那么,孟禄丁将如何面对AI这个时代最庞大的数字物?他将如何化解新一轮“文化与技术、人与机器的对立”,活生生的身体经验也许会被他再次带入“人—机交互”和“人—机融合”的现场,而又一场基于人工智能的“具身数字抽象艺术”也很可能闪亮登场。

三、文脉嵌入:孟禄丁抽象艺术的具身化情境认知

在接受“漫艺术”的采访时,孟禄丁曾经提到他抽象艺术产生的根源在于“回应当下”:“艺术家只要完成它个人的线索就够了,但是这种个人的表达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自我抒发或者私人感受的层面,真正的艺术必然是要和这个当下的世界产生关系的,需要表达其他语言不能表达的那一部分。作为一个艺术家,只要我还在持续地创作,那么我肯定是对这个世界还在积极地做出我的回应,哪怕我对那个终极结局是持悲观态度的,但是我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回应当下。”[6]孟禄丁对当下语境的敏感与关注,必然会改变抽象艺术朝向离身性的单一航向,从而推动他持续地向抽象艺术具身化的方面走去。

关键词:支宇,孟禄丁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