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第六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中国艺术院校校长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第六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中国艺术院校校长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2025-04-20 11:31:3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出席论坛并作主旨发言。他对各位院校长及专家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在这样一个充满前瞻与思想交锋的论坛上,分享各校特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发表真知灼见,对中国艺术教育颇具历史意义。

他回顾了1924年蔡元培先生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中国第一个最大规模的海外展——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上,给中国艺术教育界提出了两个洞穿百年的”融合“:一是东西融合,二是艺科融合。先生在即兴演讲中提到,“在文化史上,科学与美术总是同时发展,美术家获得科学家的助力,技术愈能进步;科学家得到美术家的助力,研究愈增兴趣”。

对于中国美院而言,中西融合与艺科融合,在将近百年的历史中一直是其血脉和基因。艺术教育不仅需要积极拥抱技术赋能,更需要在创新路径上符合学科理性的深度探索,我们的主张是全球本土双轮驱动,人文科技双向会通。

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曾提出,与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两个AI共同进化的主张。中国美术学院面对大数据自媒体时代的挑战,创办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文创设计制造实验室,打造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与WDO世界设计组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举办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创立AI中心等,以艺术智性牵动人工智能,用艺术开启下一个超人工智能时代的宣言。

余旭红总结了当前需要面对的诸多问题。第一,如何看待人的智性与智性活动;第二,对艺术和教育,人工智能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第三,如何用艺术智性去联动和牵动人工智能,如何以积极的姿态面对这两个AI对人之保存的意义;第四,如何为超越国际的人类创造力的多样性注入应有的超越技术规制的伟大力量。这种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和关怀,正是中国文人的精气神,更是当代中国艺术教育应该鼓荡起的大情怀。AI时代,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就越需要艺术智性;数字虚拟技术及幻觉工业越发展,身心交感的艺术经验以及从艺术经验而来的我们最宝贵的感受力、创造力就越重要。

论坛现场

圆桌论坛Ⅰ

第一场圆桌论坛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艺科何以贯通,数智如何赋能”为议题,由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主持,十位艺术院校校长围绕高校在人工智能赋能艺术教育的经验与成果,探讨如何重省知识的内涵与教育的未来,重新实现⼈的保存与发展。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

范勃以《通识何为:作为社会行动的广美实践》为题,从领题、破题和解题三个方面,分享了对广州美术学院系统谋划实施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经验和思考。一是领题:学院何为。首先是对创新的迷思,其次是回到问题本身,超越学科专业之辨,实现艺术整体性的回归,最后是面向生活现场,重塑教育、艺术与社会的链接。二是破题:构建“湾区艺术创新系统”。作为当前学校一项具有统领性的顶层设计,该系统旨在突破原来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组织与资源系统内部治理架构条块分割的局限,组建社会技术创新、艺术科技产业、艺术城乡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生活、视觉文化传播等六大动态的创新集群。三是解题:通识何为。广美全面实施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以通识教育为统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思想-观念-方法-实践”为路径,以价值塑造、素质养成为追求。“欲求超胜,必先会通”,改革紧扣美术学院实践性的特点,强调“抓两头,促中间,强实践,重展示”,打通专业壁垒,实施“6+2”课程设计,是一次探索中国美术教育自主之路的社会行动。

范勃认为,社会性与实践性的注入,为今天通识教育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或是一次社会性的转向。广州美术学院立足湾区,保持先锋姿态,以学院教育领题,以“湾区艺术创新系统”破题,以大通识教学改革解题。未来,希望艺术院校一同放宽时间的尺度,以更恢弘的历史视野,更深刻的人文关怀,把握时代之变,做好教育者的时代答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

关键词:中国艺术院校校长论坛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