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勇以《AI时代:通识教育中的变与不变》为题,分享其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感受到“变”与“不变”。他提出了四个观点:第一,人工智能是一种青年文化,这种文化性质注定会对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尤其对教师群体来说是一个挑战。第二,人工智能时代替代不了人对知识的储备或积累,人目前为止是最高智能体。第三,知识的积累很有必要,哪怕是客观的语料都很有必要积累,是大模型训练的基础。第四,面对人工智能,既要积极拥抱也要保持警惕,注重知识产权和道德伦理问题,警惕对创造性的抹杀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
新疆艺术学院副院长全立新
全立新结合新疆艺术学院的发展建设情况,分享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下艺术教育发展路径的探索。他提到,新疆艺术学院在新文科的改革推动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艺术与大文科、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作为实践路径,引导教师转变OBE教育理念,迭代升级数智化教学方式,一直在进行着“艺术+科技”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艺术教育发展与未来设想上,他提出了三点建设思路,一是塑造“艺术+科技”教学新形态,打造“教-学-评”一体化的智慧教学新形态,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与内地院校开展联合课程教学,采取“联合授课、联合调研、联合研讨、联合创作”的模式,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二是开辟“艺术+科技”课程建设新方向,将人工智能融入通识教育,推动专业课程数智升级,探索AI技术与艺术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通过数字资源拓展艺术教学新内容,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建成多个在线开放课程,并建设优质艺术资源库。在课程建设上,向“艺术+科技+产业”逐渐转变。
哈尔滨音乐学院原院长杨燕迪
杨燕迪分享了通识教育理念引发的对音乐学院教育体系的深刻思考。作为长期从事音乐教育的从业者,他通过对比揭示了专业音乐学院存在的系统性困境:在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教学体制下,通识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封闭性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
杨燕迪提到,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恰恰要求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以歌剧和艺术歌曲两大核心领域为例,前者需要戏剧与音乐的深度融合,后者则涉及文学与音乐的创造性对话。如若缺乏通识教育支撑,学生既难以理解西方经典歌剧的戏剧内核,也无法把握中国当代歌剧创作的文化语境。
他指出,改变现状需从教育机制改革入手: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开设跨系课程促进作曲、表演、理论专业的有机联动;引入外部资源,借鉴国美经验,联动综合性大学构建共享平台,通过系列讲座等形式补充人文滋养;同时强化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演出评论、艺术报道等多元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综合素养。音乐教育不应止步于技术传承,而应培育具备文史哲底蕴、通晓创作规律、理解表演本质的复合型人才。音乐学院需以开放姿态重构通识教育体系,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拓展人文广度,担负起培养新时代艺术家的使命。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