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李丽娜丨“国潮”舞蹈现象中的“破”与“立”

李丽娜丨“国潮”舞蹈现象中的“破”与“立”
2025-07-28 11:40:3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其二,张扬东方审美追求。完整的审美过程是一次美妙的精神净化和生命体验。艺术创作要极力打造精品,一部好的作品可以引导观赏者进行内部精神世界的重新构建,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带来优良的社会效应。在舞蹈创作中依旧要遵循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中华美学风格,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呈现和意蕴悠远的中国式哲思,在“天人合一”“大道无形”“大美无言”的东方审美意蕴中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力量的感召下凝心聚力、逐梦前行,是未来舞蹈发展的审美走向。

其三,突出传统舞美元素。“国潮”符号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亮丽的风景线,在当代舞台艺术的氛围营造中起到推动作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将意蕴空灵的山水画、清新淡雅的水墨书法、活泼可爱的传统虎头造型、中国长信宫灯、中国熊猫、中国色彩、中国节气等文化元素,以含蓄、简约、内敛的艺术形式与冬奥会主题完美结合,这是一次由文化符号意象表达向深层精神挖掘塑造的重大突破,在将国风、“国潮”推向世界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在舞台艺术营造上具有引领和转折性意义。借此,舞蹈创作的舞台营造在强化“国潮”符号艺术化彰显的同时,还要把握好科技赋能与文化本体之间的尺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美学精神转化为传统文化元素中善、形、意、美的符号象征,进行继承、整合、创造、发展,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舞美、灯光、道具、服装、化妆之中,在高科技赋能下实现虚实相生的舞台空间营造,与舞蹈本体达成和谐共生,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四,融通中外舞蹈理论。艺术实践与理论之间是相辅相成、互鉴而生的,这种趋势和规律在我国舞蹈艺术领域同样鲜明。从新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看,自吴晓邦将西方现代舞引入中国后,基于舞蹈自然法则的现实主义舞蹈创作成为主流,开辟了新中国舞蹈的新境界。贾作光将中西舞蹈创作理念相融合,提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现代舞’”的编创理念,为新舞蹈艺术作出开拓性贡献。后来,“交响编舞法”“环境编舞法”“机遇编舞法”“力效编舞法”“舞蹈剧场”等创作理论和方法均是在借鉴了西方舞蹈编创理论之后,在我国兴起并在实践中不断演进创新的。当前,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舞蹈艺术创作也将顺应时代潮流,在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舞蹈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西方舞蹈理论中的有益成分,为舞蹈实践的发展提供更加厚实的理论土壤。比如近年来,我国舞蹈界对拉班舞谱及拉班动作分析研究体系的引进和学习研究,大胆借鉴其提供的人体科学分析方法,正在对我国当代的舞蹈表演、编创产生广泛的影响。深入研究西方舞蹈美学思想、舞剧创作思想、舞蹈人类学、舞蹈心理学等学科,不断探寻潜行于内的“逻辑关系”,汲取西方舞蹈学科中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在融通中外的舞蹈理论中精进实践与理论的互生互鉴,为新时代舞蹈发展蓄养更为多元丰富的舞蹈创作观念、美学特征和审美需求,在舞蹈理论界也已经形成共识。除此之外,在舞蹈本学科外借鉴中外文化精神和思想理论精华,汲取西方美学、哲学、生态美学、文艺批评等理论中的有益营养和智慧,使舞蹈在“文化”交流中生发新的创作灵感与理论成果,将中国“国潮”结合国际潮流,在中西方理论的相互吸纳、融合与碰撞中构建舞蹈艺术的新格局,既是践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艺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时代语境下发展好中国舞蹈理论、有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国潮”舞蹈的崛起体现当下国民的审美范畴、审美形态、审美趋向和生活态度,代表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展望未来,舞蹈创作更要时刻铭记“国之大者”,让艺术创作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在“破”与“立”之间良性循环,透过舞蹈艺术的力量赓续华夏文明、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千年古韵”与“时代风尚”的融合中,尽显当代中华文化的正大气象,让自信自强自尊的中国人形象在世界艺术舞台大放异彩。

文/李丽娜,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首页上一页...5678 8
(责任编辑:寿鹏瑶)
关键词:李丽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