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中国首部谍战题材舞剧,剧场内观众与演员始终同频同心,舞台上演员饱满的情绪、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紧张的悬念牵动着观众身体内细微的情感、心跳,乃至呼吸。红色记忆、谍战氛围融合青春梦想、浪漫情怀,在共情中激活了每个人心中的“红色基因”。舞剧《杜甫》“春夜喜雨”舞段中诗画乐舞相得益彰的融合,在舞美、灯光、色彩的渲染下,使观众共情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词意象与舞蹈意境,沉浸于美轮美奂的古典舞意蕴之中。“兵车行”舞段中硕大的车轮滚滚而来,征夫们踏着强有力的鼓点艰难前行,双肩束缚力效下的交替振动式坠落,顿挫有力。在剧场,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演员对呼吸的控制和对力量的把控,由身而生的被迫感鲜活而真实。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意叙事手法,使在场观众领略到别具一格的以舞传情、以舞诵诗、以舞立象的舞蹈大写意之美。
身体在场是“在场性”不可或缺的要素。信息时代新兴媒介技术使当下中国社会迈入一个高度智能、互联网与泛媒介化的沉浸传播时代,使虚拟性在场比实际性在场更具普遍性。河南卫视与B站合作的《舞千年》以“剧中有舞,舞中追剧”的呈现形式,使观者于虚拟性在场的情境下,沉浸式感受整合的艺术表达,此舞评分高达9.9分,是舞蹈融入大众生活的有力佐证。现代化舞美、高科技的融入,还原了表演场域的真实性。《十二风舞志》五位“荐舞官”以复原舞林“无字天书”的形式巡游四朝,讲述舞蹈的“情”“真”“柔”“刚”“礼”,带领观众在至真至美的舞之要义中存续中华美学精神。《相和歌》《越女凌风》《侠骨剑影》中“历史古韵”与“时代古风”的完美融合,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视线。《朱自清——背影》通过营造沉浸式、剧情式体验,最大化地放大舞蹈对美与情的营造,将课本中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还原式搬上了荧幕,电影镜头的切换,蒙太奇手法的处理,细腻到位的脸部情感特写,真实环境背景的铺设等,在“剧对事的陈述和舞对情的宣泄”中将“言不尽最是父子,意难忘背影深情”的感动深度刻画,尾声的起舞更是将情通过身体的表达与言说喷涌而出,淋漓尽致地将父子之间深沉、永恒的爱进行了深情解读,每个动作都直抵观者内心深处。当观者沉浸在情景交融的剧情式舞蹈演绎过程时,便形成观与演二者“在场性”审美共情的创立,剧情式导入模式加速二者之间的连接,身临其境的带入感则唤醒观者对文化的记忆和精神的崇仰。
无论是走进剧场感受实体性在场带来的震撼式审美共情,还是在网络平台感受多元艺术带来的沉浸式情感共鸣,舞蹈正在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群,以舞蹈的名义和使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三、展现大国气象:“国潮”舞蹈发展之趋势
“国潮”舞蹈作品的持续火爆,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人对舞蹈艺术的关注和热爱,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如何以舞蹈艺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将中国文化与时代审美因素相融合,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国潮”艺术精品走进国人生活的同时,自尊自信地走向世界,是当代中国舞蹈人继续努力的方向。
其一,回归舞蹈创作本体。在舞台艺术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的驱动下,艺术创作要把握好审美高度和创新尺度,不要一味地追求或依靠高科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特效特技的运用,要将舞蹈本体的创新与发展放到创作首位。舞坛“双子星”作品中的舞蹈语言体系别具一格,这也是作品成功“破圈”的核心因素,在专业舞蹈领域和非专业圈中均引发审美共鸣。穷原竟委,源于编创者对舞蹈本体的艺术追求高度,在传统舞蹈语汇根系的涵养中融入时代元素,舞姿、体态、动律、节奏、构图中既传承了民族风格韵味,又暗合创作主体的时代审美意识,实现新时代“国潮”舞蹈语汇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在中华身体美学的奠基下,拓展舞蹈本体的创新模式,强化舞蹈本体的主体效应,是未来舞蹈创作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