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李丽娜 | 踏“舞”寻“痕”:山东民间舞蹈编创中的文脉精神传承

李丽娜 | 踏“舞”寻“痕”:山东民间舞蹈编创中的文脉精神传承
2025-08-04 16:16:3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山东民间舞蹈编创终究在文化寻根、文化自信方针的指引下觅其归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前提下守正创新,兼顾对“传统”的传承与“当代”的创新。《翠狐》《鼓舞声声》《又见沂蒙》《风筝》《红珊瑚》《梦里寻她千百度》《老伴》《风吹俺的扇》《闯》《磨》《风酥雨忆》《雪中梅》《咏荷》《春分》等山东民间舞蹈作品相继涌现,开启了“寻文化之根,承精神之脉”的创作之路。在国家对非遗舞蹈的大力扶持、保护的趋势下,山东作为本土民间舞的传承保护者,将非遗舞蹈传承人请进校园,对本土各种民间舞展开深入细化的研究与学习。以院校为创作主体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萌出:《春知沂蒙》《脊梁》《田埂地垄一片云》《拧巴·拧吧》《加古通》《一抹红》《王大娘与锢漏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阳有个王大娘》《闯海人》《喜饽饽》《扶犁晚歌》《乳娘》,舞剧《风筝》《胶东女人》《地雷战》等作品的涌出引领了山东民间舞蹈编创的新方向。

《一抹红》演出剧照(1000).jpg

《一抹红》演出剧照

兼容并包、开放进取的精神是齐鲁文化精神品格的显著特质,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齐鲁大地重要的精神标识。山东民间舞蹈编创开启的兼容并蓄、多元并行的融合创作新篇,从另一方面也是对齐鲁文化品格中“兼容并包”特点的继承。山东民间舞蹈作品审美流变所彰显的文化品格,正是对齐鲁大地文化价值、文化立场、文化态度的坚守。

三、山东民间舞蹈编创中的文化精神彰显

山东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民间文化长期受儒家文化熏染,凝聚了博大精深、底蕴丰厚的思想内涵,对道德伦理精神的重视更甚于其他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坚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铸就了齐鲁儿女坚守传统又继往开来的传承精神,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崇德隆礼、尚贤爱民的民本精神,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兼容精神,维护统一、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山东民间舞蹈创作不论是在题材、主题、立意的选择,还是审美的表达,无不彰显着齐鲁文化精神内核。

(一)自强不惜的刚健精神

刚健者,其性刚强,其形劲健。《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充盈在齐鲁文化之中,它强调的是一种不惧艰难困苦、永不懈怠努力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阳刚健硕、坚强有力的风格姿态,而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根基的齐鲁大地也传递着这股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山东民间舞蹈植根于齐鲁文化精神的沃土,就其精神层面而言,作品编创汲取刚毅顽强、壮志凌云的精神特质;就其肢体形态而言,则汲取其阳刚、健硕、孔武有力的语汇特征。如:山东民间舞蹈剧目《脊梁》,以齐鲁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刚毅顽强精神为支点,通过鼓子秧歌中男性孔武有力、阳刚健硕的动作元素为动机,运用男性黝黑的脊背,展开的双臂,彰显山东男人广阔的胸襟与伟岸的脊梁。脚下采用沉稳有力的行进动律在舞台不同空间进行类似于挑山工“之字”路线上山的调度,并以山东鼓子秧歌中极具沉稳、雄健之势的“劈鼓子”衔接动作之间的转身。舞蹈构图多以三角和块状队形展开,由领舞者与身后横亘于舞台上的数位舞者共同俯身跨步前进,刚健的舞蹈动作中瞬间传递出生生不息的力量感与生命感。同样,舞蹈最终构图以高低错落的单个脊背汇聚而成,将齐鲁文化中“脊梁”所代表的顶天立地、朴素伟岸的精神特质升华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还有舞蹈作品《磨》《移山》《闯关东》《闯海人》《鼓子少年》等等,鲜明地凸显出齐鲁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关键词:李丽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