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李丽娜 | 踏“舞”寻“痕”:山东民间舞蹈编创中的文脉精神传承

李丽娜 | 踏“舞”寻“痕”:山东民间舞蹈编创中的文脉精神传承
2025-08-04 16:16:3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传承千古文化,情系民族未来。通过对山东民间舞蹈70余年创作规律及衍变过程的梳理与审视,发现作品文化品格及时代精神的彰显始终在民俗、民风、民情、历史记载中找寻文化自信的源头,在东方特有审美标准下铸就传统审美与时代审美的融合。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使山东民间舞蹈编创在历史的长河中重觅新机,从文化之“根”入手,以现代审美视角重新探索创新之路,在回归传统文化、发掘时代精神的进程中,既是对传统继承——发展的过程,又是对传统回归——创新的过程。作品始终以齐鲁传统文化为创作根脉,不断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打破对原生态民间舞提炼创作的固定模式并予以新的创作理念,实现了山东民间舞蹈编创由“原生”——“次生”——“再生”的衍变过程。“原生”的民间舞蹈形式经过“次生”阶段的教学体系建设,为再生与再创提供了机遇,“再生”是山东民间舞蹈编创的“守正创新”阶段,也是创新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多元文化的融入与碰撞下,坚守“原生”文化之根,以主体审美精神和再生性审美内涵为创作依据,使舞蹈形式与表演风格更加趋向对舞蹈文化内涵的彰显,这场“寻根之旅”是对文化生态的探寻,也是对山东民间舞蹈编创衍变之路的回响。

注释:

[1]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41页。

[2]谢琼:《儒家思想对汉族民间舞蹈的影响》,载《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155—156页。

[3]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06页。

[4]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04页。

[5]一言:《齐鲁文化的精神:传统·信念·与时俱进》,载《春秋》2001年6月刊。

[6]刘魁立、萧放、张勃、刘晓峰、周星:《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第5页。

文/李丽娜,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来源:《山东艺术》杂志)

首页上一页...5678 8
(责任编辑:薛筱蕙)
关键词:李丽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