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体现在舞蹈元素与编创方式的交叉创新融合。在山东民间舞蹈的编创中不断将传统与现代、原生与再生进行创新性融合。山东民间舞蹈元素具有很强的亲缘性:胶州秧歌坚韧、舒展、大方,“三弯九动十八态”的动律具有“碾、拧、抻、韧、扭”的特点;海阳秧歌角色丰富,“提沉、一惊一乍、拧摆动”三大动律特征形成古朴、热情、豪放的风格;鼓子秧歌风格热烈、耿直豪爽、诙谐粗犷,具有磅礴的齐鲁气势,具有“稳、沉、抻、韧、拧”的动律特征。三大秧歌和而不同,在创作中交叉融合,尽显山东人民的乐观、憨厚、朴实。新时期的舞蹈编创思路更趋向于多元化,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创作模式,南北结合、中西合璧的交叉融合式编创方法碰撞出更加精彩的艺术火花。将南方秧歌细腻灵巧、秀丽多姿的语汇特点融入到山东秧歌编创审美中,如《小嫚》《喜鹊喳喳喳》《春知沂蒙》《嘻·喜》等典型性作品,粗中带细、稳中带俏的语汇特点反而更加彰显了山东秧歌的别样艺术特质。在坚守民间舞原汁原味的风格特色基础上,与现代编创方式的交叉融合,不仅拓展了民间舞蹈语汇的审美表达方式,也使精神情感表达更具思考性、意味性与哲理性。如作品:《扇妞》《移山》《磨》《海阳有个王大娘》等作品,舞蹈元素与编创方式的交叉创新融合使山东民间舞蹈既坚守了传统,又关照了当代审美需求。
再次,体现在舞台表现形式中的跨界融合。越来越多的山东民间舞蹈作品呈现出与戏剧、服装、道具、多媒体、美术、灯光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借助多种艺术形式突显舞蹈本体特色,提升舞台的艺术表达张力。如在舞蹈《喜饽饽》中,围绕“饽饽”对胶东人民特殊的含义,生动描绘了胶东女人们和面、揉面、搋面等制作饽饽的过程,为突出胶东女人朴实善良、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舞蹈服装特意采用夸大臀部的设计,打破了舞蹈对于女性清秀之美的追求,正是这一独特设计将山东劳动女性诚信憨厚的朴实之美充分凸显出来。同时意味着,在对于身体之美的追求中,苗条、纤细的身姿并不是身体之美的唯一定义,允许多种“和而不同”的美感并存才是时代的需求。类似的跨界融合还有很多,比如舞蹈诗《沂蒙风情画》的结构呈现就是以美术家的视角进行勾勒;《济南的冬天》以老舍的散文朗诵开场,厚重的棉衣服装设计虽打破了对舞台传统审美的标准,却使观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济南冬天里那冰天雪地的寒冷;《移山》中舞蹈与化妆、灯光的完美结合,使“移山者”犹如在油画中走出,那份坚毅、那份执着如此之热烈。
《济南的冬天》演出剧照
自强不息的刚毅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以及和而不同的创新精神熔铸在齐鲁文化的血脉之中,而植根于齐鲁文化沃土之中的民间舞蹈创作也自然渗透着齐鲁文化精神的神韵。扎根乡土,立足乡土,舞蹈编创者在几千年来所积淀的丰厚齐鲁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提炼、彰显、升华中塑造独具山东魅力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格,在诸多舞蹈作品中传承、弘扬齐鲁文化精神,闪耀齐鲁文化精神的璀璨之光。
不忘初心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统是一种流动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在流动过程中不断的发生变化,新旧的文化因素更替是持续的历史过程。”[6]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时期,正视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自觉意识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尊重传统是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基。踏“舞”寻“痕”,回溯山东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是新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赞美诗,用舞蹈的画笔绘制了牢记初心使命、矢志奋斗前行的坐标系,追溯文脉之源、砥砺精神品格既是对齐鲁文化精神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