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由天津美术馆与山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展览,也标志着郭振宇近年创作的一个转向:他不再关注某一类文明符号的再现,而是开始构建一种更具感知性与能量结构的“新图景”。展览现场是未完成的,但也正因如此,它充满了可能性。
该展览自展出后引发观展热潮,展期延至8月10日。Artnet中文网围绕此次展览对艺术家郭振宇进行了专访,以下为访谈内容。
Artnet中文网:您的作品经常被归为“介于装置与绘画之间”,您怎么理解这种“不确定性”的分类?
郭振宇:我一直都不喜欢太明确的媒介划分。比如“绘画”“雕塑”“装置”这些词,它们更多是一种技术归类,但艺术不是做技术分类的。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个东西,它和我有没有关系?它和我在工作时有没有产生能量交换?如果有,那我就会接受它,不管它形式上看起来属于哪一类。
在早期我也做过很多纸面绘画,后来发现绘画太容易成为一种风格或图像复制。它失去了时间的质感和身体的经验。所以我开始尝试加入“材料性”的维度,让作品更靠近现实的结构,比如空气流动、力的延展、材料的纹理,这些是画布做不到的。
郭振宇“睹物与凝思”展览现场,2025
但我也没有放弃绘画。我现在的很多“装置”,其实也是以绘画的方式在组织空间。它们依然有图像逻辑,只是图像被拉进了物质,变得不再平面,不再需要观看角度的确定性。
郭振宇“睹物与凝思”展览现场,2025
Artnet中文网:作品中频繁使用麻绳,这种材料看似朴素,却有很重的存在感,它的来源是什么?
郭振宇:麻绳对我来说,绝对不是“材料”那么简单,它就是我童年的身体经验。小时候在西北,拔河、跳绳、捆柴禾、做秋千,全是麻绳。那种粗糙的触感、绞在皮肤上的力度,其实一直留在身体记忆里。后来开始和聋哑学生一起工作,他们不会说话,我们就一起动手,用麻绳绑架构、挂画、搭桥,特别纯粹。我发现,那是一个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媒介,一种无需语言的交流方式。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结绳记事”其实是文字出现之前人类记录历史的方式。每一个结、每一圈缠绕,都是一种结构。我特别喜欢结构,它是一种秩序感。所以麻绳进入我作品之后,它既是材料,又是逻辑。
郭振宇“睹物与凝思”展览现场,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