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对话郭振宇 | 用麻绳和脚手架,在艺术里推演文明的起源

对话郭振宇 | 用麻绳和脚手架,在艺术里推演文明的起源
2025-08-06 14:36:2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Artnet中文网:这次展览中有很强的“废墟感”,特别是像《易经·封城时代的救赎》《文明第五季》这样的作品,它们想表达什么?

郭振宇:我不是在制造视觉上的废墟感,而是想让观众进入一种“文明断裂”的现场感。比如《易经·封城时代的救赎》里面用了很多仿岩层的结构,它看起来像是地震后的遗址,但我没有用真实的石头,而是用了纸箱、油灰、水泥、颜料去模拟那种“历史压缩”的质感。这种模拟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文明的“人工复建”。

我对“废墟”的理解不是毁灭,而是临界状态。废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述方式。它留下了断层、残留、损伤,也留下了力量的痕迹。而艺术的责任不是去“复原”什么,而是去触碰这些断层里隐含的东西。

郭振宇,《易经·封城时代的救赎》,综合材料,240x240x30cm,2020

Artnet中文网:《不周山》和《创世史诗》系列中有很多神话、宇宙、文明起源的隐喻,它们和材料实践是如何连接的?

郭振宇:《不周山》是我读《山海经》时特别喜欢的一个意象——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地倾斜。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性的隐喻。我们当下的社会,其实就在一个秩序崩塌的临界点:技术飞速发展、伦理框架松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构。AI、算法、界面语言,这些看似是“理性进步”的象征,但它们在改变人的本质。

郭振宇,《不周山之一》,综合材料,240x120x4cm,2021

我希望借用神话叙事的结构,把这种混乱状态“投影”出去。比如《创世史诗》系列,其实是我沿着北纬30度文明带在做的思考:苏美尔、埃及、印度河、三星堆、良渚……为什么这些古文明都在这条线上?它是偶然的吗?它背后是不是有更深的地理结构、磁场能量或者精神序列在运行?

材料是我连接这些东西的桥梁。比如我用黄河沙堆叠地形,用麻绳缠绕结构,用焊接和火烧模拟星球碰撞、地质变形——它们既是现实中可见的物,也是对看不见秩序的表述。

郭振宇,《不周山之二》,综合材料,240x240x12cm

关键词:郭振宇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