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朱尚熹 | 艺术语言的突破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一个个真实现场中不断打磨、扩散的结果

朱尚熹 | 艺术语言的突破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一个个真实现场中不断打磨、扩散的结果
2025-10-14 16:27:4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五、土地与国际性的张力

他多次提到国际与本土之间的差距问题。

在他的理解中,语言的根基只能来自土地,而不是靠“国际”来替代或解决。这并非一种排外立场,而是一种深刻的经验判断。

愚自乐园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远离中心,却不是局限本土,而是以土地为出发点,面向更广阔的世界。

17.jpg

《创世纪》/朱尚熹

六、留痕:刻痕的意义

“有些使命感的人,哪怕没准儿,也会留下痕迹。”

这句话极轻,却很有分量。

他并不期望谁一举改写历史,而是相信有人必须留下真实的痕迹。

这代雕塑家的价值体系与今天的艺术环境不同。对他们而言,“留痕”比“热闹”更重要。他们相信,语言不会被口号定义,而是被时间留下。

七、四十年之后

在最近的一次交流中,朱尚熹又谈到了“语言创新”。在他看来,新的艺术语言从来不是凭空生长的,它必须和作品本身的“窗体”——艺术与世界之间的界面——紧密铆接,同时还要与艺术家自身的生命经验交织在一起。只有这样,语言的生成才可能鲜活而有血肉。

他说,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已经走过四十多年,这段时间并不算短。若换作巴黎,这样的时间足够流派翻新好几轮。我理解他这句话并不是严格的历史断言,而是一种制造张力的比喻。事实上,1980年代之后的巴黎艺术,并没有再经历多轮清晰的“流派”更替。那时的巴黎,早已进入多元、跨媒介与全球化的格局,艺术的演进不再以“流派”来划分。而与此同时,中国这四十年的艺术结构变化却异常剧烈:从80年代新潮,到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再到实验艺术、观念艺术与全球展览系统的融入,艺术语言、媒介与制度的更新都发生在高度压缩的时间里。

《一方水土》花岗岩高5米2011年

关键词:朱尚熹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