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策展人谈 | 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山东艺术“潮”出想象

策展人谈 | 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山东艺术“潮”出想象
2023-04-01 14:18:3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双年展只能以城市命名,坐落在济南的展览由此得名“济南国际双年展”。但在杨晓刚看来,双年展的概念不该局限于这座城市,而应借助齐鲁文化的内核,实现全省范围的辐射。“希望以本届双年展为起点,在全省实现文旅和文创的融合发展。从社区到景区,乃至商区,为优秀艺术家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让更多观众获得全新的艺术理解。”杨晓刚说。

追寻“大创作”

由展览聊到自己的美术创作历程,杨晓刚同样感慨良多。他告诉记者,走上美术创作这条道路,源于从小的热爱。他自幼跟随祖父母在济南长大,艺术之路也在这里起步。“孩子们都很爱玩,上学之前天天上街到处跑,为了不让我疯玩,奶奶要求我每天出门前画三张画。”他说,“‘一遍生,两遍熟,三遍当师傅’,这是我奶奶给我从小定的规矩。”

无心插柳柳成荫,每天这三张画,让他找到了画画的乐趣,逐渐喜欢上了美术,并不断为之求索。“小学到少年宫学习,中学跟着老师学,虽然现在年龄不算大,但是在学习美术这件事上也用了四十多年。”杨晓刚说。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济南的美术资源远不如现在丰富,很多画册和展览都接触不到,条件不便的情况下,求学路上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杨晓刚不觉得辛苦,因为从小痴迷,学画自然甘之如饴。

凭借坚持和热爱,1992年,杨晓刚考入南开大学中国画专业。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求学,除了绘画技艺上的精进,他感受更多的是美学和文学上的滋养。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良师益友。杨晓刚感叹道:“范曾先生、杜滋龄先生、陈玉圃先生,以及访学期间遇到的冯远先生……他们的指点和帮助,让我获益终生。不只过硬的专业精神,他们身上的气质和品格也深刻影响了我。”杨晓刚回忆,在这几位先生身上,他学到最重要的是宽容、大度、修炼自身、提升学识和修养。“先生们上课时,不仅具体地教每一笔的技法,而且讲授一种大概念,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精神,需要你不停地琢磨,不停地练习,才能有所体会。”

大学期间,杨晓刚一直在摸索自己的创作方向。1996年,他随队去四川凉山采风,彝族同胞简朴自然的生活状态和鲜艳新奇的民族服饰都让他深受触动。毕业回到济南后,他将感受到的这种少数民族风貌描绘出来,形成了作品《我的视角》。1997年,《我的视角》入选全国首届水墨人物画展。有了第一次入选的肯定,杨晓刚更加努力投入,他先后多次前往福建、云南、西藏等地采风,积累了大量素材,在表现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上不断精进,佳作频出。2004年,作品《侗寨清音》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2009年,作品《惠风和畅》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但他没有止步于此。经过文化的沉淀,关于少数民族的感受已经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绪。这时,他读到了《南渡北归》这本书。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陈寅恪、闻一多等知识分子展现的刚毅坚卓和文人风骨深深打动了他。于是他决定通过画作抒发对几位先生的敬佩和仰慕之情,创作了同名作品《南渡北归》,描绘抗战期间组建或任教于西南联大的十位著名学者形象。画作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同时也标志着杨晓刚创作理念的一次转型——不只呈现丰富的画面色彩,更深入挖掘人文色彩。这幅画也给后来的鸿篇巨制《民国大先生》奠定了基础。

关于《民国大先生》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次,杨晓刚带儿子参观冯远先生的展览,“十二岁的孩子看完后跟我说,冯爷爷真是大画家,冯爷爷的画都是大创作,又富有哲理性。爸爸要努力呀!”杨晓刚回忆说,“这话对我启发很大,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在主题上能够更宏大,更深一度。”此后不久,杨晓刚就着手创作《民国大先生》,描绘民国时期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三十位文化巨擘。为了还原历史人物形象,他阅读了大量典籍,从各种文献和影像资料中还原出先生们的外貌特征,并为此多次向文史专家、美术专家请教。

关键词:杨晓刚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