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一纸民间检测报告掀翻“胶原蛋白第一股”?——巨子生物市值一天蒸发40多亿!可复美“胶原棒”成分含量与检测标准成谜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5-27 13:36:30

近日,市值曾超800亿港元的“胶原蛋白第一股”巨子生物(HK02367)陷入一场由核心产品成分含量引发的舆论漩涡。5月24日,美妆博主郝宇(“大嘴博士”)发布检测报告,称巨子生物旗下畅销品可复美“胶原棒”的重组胶原蛋白实际含量远低于0.1%的“非微量添加”标准,仅为0.0177%,且缺失关键氨基酸甘氨酸,并对其“Mini小分子胶原”的科学性提出根本性质疑。

巨子生物当日迅速回应,坚决否认造假指控,强调产品合规,且内部依照药典及医疗器械标准YY/T1947-2025进行的检测显示相关成分含量远超0.1%。同时,公司反指郝宇所用检测方法未列入行业标准且未经验证,并暗示事件背后有“黑公关”的系统性攻击。

郝宇并未止步。5月25日晚,他再度发文,从检测方法的专业性角度对巨子生物的声明进行反驳,核心观点是警示巨子生物可能采用的“凯氏定氮法”在检测复杂化妆品时,存在类似“三聚氰胺事件”中因非特异性导致结果虚高的风险。他还就涉事产品在主要电商平台迅速下架、企业未来送检样品的独立性等问题,向巨子生物发出了进一步追问。

这场公开论战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5月26日开盘,巨子生物股价应声大跌,盘中一度跌幅超过8%,市值较事前蒸发数十亿港元,A股相关概念股也受波及。

博主检测报告直指三大核心问题

风波始于5月24日上午,自称香港大学化学博士、有多年化妆品研发经验的郝宇,发布了针对可复美“胶原棒”的检测报告。该产品是巨子生物的营收主力。郝宇称采用高精度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检测,发现标示为“非微量添加”的“可溶性胶原”(即重组胶原蛋白),实测水解后氨基酸总含量仅0.0177%。

基于此,郝宇提出三点核心质疑。

其一,涉嫌配方表造假与违规备案,实测含量与“非微量添加”规定(需>0.1%)及成分表顺序严重不符。其二,产品中未检出胶原蛋白核心构成氨基酸——甘氨酸,他引用巨子生物创始人范代娣的专业著述强调甘氨酸对胶原结构的重要性。其三,对产品宣传中分子量仅217道尔顿的“Mini小分子型”重组胶原蛋白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认为其分子大小仅相当于二肽,难以形成具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结构。郝宇提及,业内早有对部分头部品牌因“产量跟不上销量”,导致产品含量不足的担忧。

巨子生物火速反击:否认指控,承诺三方检测

面对指控,巨子生物于24日晚通过可复美官方微博发布声明,“严正驳斥并坚决否认”。公司强调其产品合规生产,药监局备案信息显示“可溶性胶原”为含量大于0.1%的成分。内部参照药典及医药行业标准YY/T1947-2025对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多批次检测结果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与郝宇数据“严重不符”。

巨子生物质疑郝宇检测方法的准确性与权威性,称其方法未列入行业标准且未用公司专有原料进行验证(公司原料不对外销售)。公司承诺已委托多家权威第三方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测,结果将择日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巨子生物在声明中还提及,从今年4月中旬至今,可复美及巨子生物经历了“多轮有组织的黑公关攻击”,公司已经收集并固定了相关证据,会尽快启动法律程序追究造谣者责任。

对于可复美胶原蛋白事件的相关质疑,记者多次电话联系巨子生物并发送邮件求证相关说法,但截至发稿一直未获回应。

检测方法论战升级,涉事产品已下架

巨子生物的声明未能平息争议。25日晚,郝宇再发长文,核心聚焦检测方法的科学辩论。他分析巨子生物能在短时间内出具报告,最可能采用的是“凯氏定氮法”,并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例,警示该方法因无法区分蛋白质氮与非蛋白氮,在检测成分复杂的化妆品时易导致结果虚高。他坚持其采用的HPLC氨基酸定量法更为可靠。

此外,郝宇提到,在其发文后不久,涉事的“可复美胶原棒”产品已从淘宝、抖音、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的官方渠道悄然全面下架或显示无货。他反问,如果产品质量完全过硬,企业此刻难道不应该更加公开透明,欢迎各界随时取样检测,以正视听吗?这种“一边否认一边下架”的操作,在他看来,加剧了外界的困惑。

8f79be73f78c5f9cdbd3762701add5be.jpg

5月26日,可复美官方旗舰店客服告诉记者,店铺目前不售卖胶原棒1.0产品。天猫超市的该产品显示已下架。

536db7ac5a4b85b33d415dfb31b5a268.jpg

郝宇还对其未来送检样品的独立性提出质疑,认为应由检测机构从公开市场随机购买成品进行检测,而非企业自行提供。郝宇再次表示,巨子生物仍未正面回应其提出的甘氨酸缺失和“Mini小分子胶原”科学性的核心问题。

股价大跌拷问高估值,巨子生物面临信任考验

这场公开论战迅速波及资本市场。5月26日,巨子生物港股开盘重挫,市值大幅缩水;A股相关概念股亦普遍承压。

投资者交流平台上疑虑情绪弥漫,记者梳理发现,主要担忧包括:巨子生物内部检测报告的出具效率与所用方法(凯氏定氮法)的可靠性;产品在风波中迅速下架的行为是否为“心虚”表现;即便含量如其所称大于0.1%,作为核心功效成分的实际效用与性价比;以及企业在关键时刻的信息透明度不足等。

消费者层面则更直接地关注产品成分的真实性、安全性与宣称功效的匹配度。他们普遍表示,希望了解的是产品中特定“重组胶原蛋白”的确切添加量、纯度及分子结构特征,而非一个可能混杂其他物质的笼统“蛋白质”含量数据,并期待企业对胶原蛋白结构完整性、生物活性等关键效能问题给出科学、透明的解释。

此次胶原蛋白成分含量事件,将重组胶原蛋白这一热门赛道的深层次问题推向了公众视野,尤其是化妆品中此类新兴生物活性成分的检测标准与功效评价体系的缺失问题。

“最近大嘴博士的质疑,巨子生物应该要好好释疑,如果只是检测手段差异,比如自媒体提到的质谱检测金标准,那也应该尽快测一下给消费者一个理由,如果迟迟没有科学的结论,对于巨子的品牌声誉来说是毁灭性的。”在一名投资者看来,重组胶原蛋白的供应商、参与者和新品越来越多,既有锦波生物这样的高级玩家,也有创建医疗这样的新兴玩家,还有最近刚拿到融资的江山聚源这样的新入局者,巨子生物的高估值能不能撑得住?

c78d671cc515a7df206d97146a13c85f.jpg

5月26日开盘时,巨子生物股价一度跌超8%,报70.1港元/股,但随后跌幅有所收窄,截至收盘,股价跌幅为4.04%,这意味着,巨子生物股价一天蒸发了40多亿元。

(来源:新黄河)

  责任编辑:张悦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