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美德威海和信用威海建设,是威海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基层治理和营商环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行动。今年以来,环翠区以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为重点,以诚信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新时代厚德环翠、诚信环翠建设水平,为打造精致、幸福、充满活力的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2023年3月,环翠区入选全省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试点区。
强化联动联评机制
架牢“美德+信用”社会治理梁柱
将美德信用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重信守诺的浓厚氛围。出台《环翠区城市社区诚信指数管理实施细则》,将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融入“社区诚信指数”,转化为“美德诚信指数”,以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为着力点,把志愿服务、慈善捐助、参与公益活动等93项美德诚信行为纳入赋分标准,并与评先选优、基金奖励、实物兑换等挂钩。举办“诚耀威海信满环翠——环翠区首届美德诚信模范典型表彰暨诚信大数据智慧平台发布仪式”等400余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以经验展示、互动交流、咨询解答、播放诚信公益短片等形式,将美德信用标准体系的内涵和要求传播出去,弘扬诚信之风。以“美德诚信指数”激发形成崇德向善的个人品德,带动全社会讲美德、讲诚信。常态化组织开展“诚信之星”“公益之星”“诚信家庭”“诚信楼宇”“诚信商户”“诚信企业”等诚信模范典型选树表彰兑换活动600余次,并通过信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级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报道3500余篇次,使诚信真正成为日常行为的“导向标”,形成“诚实守信、处处得利”新常态。
推进品牌矩阵建设
激发“美德+信用”社会治理内生动力
以山东省美德信用试点区建设为契机,坚持美德、信用“双轮驱动”,全面实施美德信用“五进”工程,重点打造28个美德信用试点。在“社会治理”方面,创新“美德信用+调解”标准化工作模式,成立“慧议室”矛盾调解工作室,探索“三有”“四步”调解工作方法,帮助居民切实解决矛盾纠纷,助力和谐社区建设。在“乡村治理”方面,组建“六心”志愿服务队,将志愿服务与“诚信指数”有机结合,提升村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早市治理”方面,采取信用进市场“六线合一”工作法,市场商家诚信赋分标准,建立“一摊贩一诚信档案”,全面实行“亮证经营”,有效化解早市治理难题。在“诚信街区”方面,推行诚信商户“红灰榜”“一店一码”公示制度,探索“双亮标”信用承诺模式,引导商户自觉规范诚信经营,助力商业老区营商环境改善。在“商圈治理”方面,创新打造以中心城区威高商圈党委为引领、9大商场为主体、N家店铺为支撑的“1+9+N”信用商圈建设路径,有效推动商圈企业树立诚信经营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
创新智慧治理模式
擦亮“美德+信用”社会治理名片
推进美德信用建设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拓展美德信用惠民便民应用场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打破传统治理模式,开发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将全区9个镇(街)的113个城市社区、631个网格、30余万名社区居民、1.4万余名党员的相关信息纳入平台,实现各类美德诚信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活动数据化、在线化、可视化。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协调对接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将环翠区2500余个志愿团队、志愿者19万余人诚信活动信息转化为“美德诚信指数”,实现个人、企业行业等诚信美德信息的资源互通和信息共享。创新惠民应用场景,发挥环翠区作为中心城区商圈资源丰富、消费业态集中的优势,结合群众需求和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创新探索个人诚信与企业诚信双向赋能机制,依托“信用环翠”掌上平台,发动118家商户加入“诚信公益合伙人”队伍,推出覆盖餐饮美食、文化旅游、民宿采摘、电影演出等十八个领域的400余项信用惠民便民应用场景,目前已累计投入免费商品或服务价值800余万元,构建起独具环翠特色的“美德+信用”治理模式。环翠区“信易+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启环翠信用生活”案例入选国家发改委公布的80个“信易+”应用典型案例。
(来源:环翠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