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2021对话山东——中德科技创新对接交流会在线举行,见证绿色低碳科研合作引向深入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1-10-18 10:18:38

10月16日,作为“2021对话山东——德国·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系列活动之一的中德科技创新对接交流会在线举行,设济南、慕尼黑两个会场。活动以“科创引领·绿色制造·零碳未来”为主题。与这一主题相契合,济南正在依托中国科学院科研力量打造碳中和示范城市。记者从会议现场了解到,中德双方在大气环境、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合作已经持续34年,此次交流会双方将在诸多领域达成合作,绿色低碳依然是合作的重中之重。

交流会上,中德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

背景:即将迎来中德建交50周年

首届“对话山东——德国·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系列活动,主体采用“1+4+N”模式,即举办1场主题研讨会,围绕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环保技术、建筑节能集中举办4场产业对接交流会。中德科技创新对接交流会作为系列活动之一,具体安排分为中德双方嘉宾致辞、战略合作签约、科技成果与合作机制推介等环节。来自中德双方政、产、学、研等方面的知名人士相聚云端,共谋发展。

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凌文在致辞中表示,在技术联合研发、创新平台共建、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山东与德国多家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明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山东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与德国的对接合作。

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琪珑表示,近年来,山东大学与德国多家著名高校、顶级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山东大学于2016年成立了德国学院,搭建起中德互利共赢的高水平专业平台;山东大学还与德国最大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德国萨尔大学合作共建山东大学-亥姆霍兹生物技术研究所,有力推动微生物技术创新发展,成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站在建校百廿的历史新起点,山东大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施“全球一流学科伙伴计划”,持续推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中德之间、山大和山东之间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

意向:高标准共建科技合作载体

会上,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德国史太白智能制造技术转移中心、德国艾福瑞分别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中方山东大学、济南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德方史太白智能制造技术转移中心、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北京代表处、德国海瑞克股份公司北京代表处、德国iFactory、斯图加特大学、德国E Four Y、巴伐利亚金属和电气行业协会共10位代表嘉宾进行了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及项目推介,为推动山东与德国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对接,深化科技创新领域合作交流深入交换了意见。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工业工程与组织研究所所长、斯图加特大学科学与技术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威廉·鲍尔表示,弗劳恩霍夫协会与中国科技、企业、教育界的合作至今有超过25年的历史,其间由众多弗劳恩霍夫协会研究所参与实施的研发项目,已经成为中德两国科技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对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全方位与山东进行产学研等相关领域的合作,推动与山东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管理,城市数字化孪生、智慧城市大数据、智慧交通、智慧养老、智慧服务等领域实施创新研究、数字化制造、创新型技术管理,以此助力创新发展,推动关键技术进步。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慕尼黑研究会主席、雷根斯堡大学教授迈克尔·道林表示,中德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山东与德国科技创新合作具有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相信通过对话交流,能够在数字医疗、智慧城市、制造业数字化、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工业4.0等领域积极寻求合作,愿与山东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共同打造更好平台、创造更多便利、提供更优服务,为深化山东与德国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推动中德产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双方表示,将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大互访交流力度,不断拓展双方合作空间。将高标准共建科技合作载体,提升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青岛中德生态园等建设水平,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创新项目在山东转化落地。

亮点:34年前开始的科研合作

交流中,中德双方交流最多的是,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清洁能源、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环保治理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以来,济南与中国科学院合作,落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率先打造碳中和示范城市。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郑循华讲述了中德双方在这一领域的长期深入合作。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和德国Fraunhofer学会,从1987年即签署协议,开始了大气环境领域的长期合作研究。2002年,Fraunhofer大气环境研究所脱离了Fraunhofer学会,整体加入了Helmholtz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融入了卡尔斯鲁厄(Karlsruhe)理工学院KIT的气象气候研究所,称为KIT阿尔卑斯园区,这个园区也从事大气环境学和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

这样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CAS-IAP)与KIT的长期科研合作已经持续了34年,双方都已传承了三代科学家,并已取得众多有重要意义的合作研究成果。例如,双方关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甲烷的合作研究进展,曾被中国科技部和德国教育科技部共同遴选为两国科技合作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为国际社会对稻田甲烷排放达成持久共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过去34年持续不断的紧密科研合作中,双方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青年学者交换互访、共同举办科研短训班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本领域的优秀科研人才,他们一直广泛活跃在中国、德国乃至欧洲与美国的碳氮生物地球化学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正在为中国、德国乃至世界实施碳中和战略等气候行动,贡献着他们的智慧和科研力量。

在CAS-IAP与KIT共同引领下,中德双方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年轻一代科学家,正在承上启下,不断拓展新的合作研究方向,创新合作模式,研究手段从野外观测试验,拓展到高分辨、高精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研发与应用,研究区域也从中国和德国拓展到非洲等其他地区。

郑循华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德两国实施碳中和战略的紧迫需求,以及齐鲁中科碳中和研究院、山东中科碳中和绿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中科院与济南、山东合作平台的建立与运行,都为CAS-IAP与KIT的长期科研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来源:新黄河)

  责任编辑:于冬月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