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妮和丈夫曾以为,生活的剧本会沿着最温暖的轨迹展开。他们一家因大女儿罗萨莉娅的到来而充满幸福,孕期顺利、足月生产,这个粉雕玉琢的小生命,是夫妻俩眼中最完美的礼物。那时的他们不会想到,五个月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这个冰冷的医学名词,会像一块巨石砸进平静的生活。
突如其来的风暴
五个月大的大女儿被确诊ALL时,蕾妮和丈夫彻底懵了。“我真不知道婴儿也会得癌症,”蕾妮后来回忆,作为新手父母,这种灾难从未出现在他们的想象里。更残酷的是,由于特殊的基因重排,大女儿的白血病异常凶险,医生给出的生存率不到50%。
第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一家人在医院的消毒水气味中度过。治疗第19天,意外再次降临!大女儿出现肠穿孔,陷入感染性休克,被紧急送进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她靠着呼吸机维持了整整七周,小小的身体经历了多次挽救生命的手术,那段日子,蕾妮和丈夫在希望与绝望间反复拉扯,每一次仪器的滴答声,都好像是在叩问命运。
为希望“再生”
尽管大女儿在2023年2月敲响了象征治疗终结的“治愈铃”,但医生的提醒如长鸣的警钟:她的复发风险很高,而一旦复发,骨髓移植是关键,亲兄弟姐妹的配型是最优选择。“我们本来就想要二胎。”蕾妮说,“但那一刻,这个决定有了更沉重的意义——为大女儿多留一条生路。”
在婴儿白血病病友的脸书群组里,一位妈妈的建议点亮了方向:存储脐带血。“脐带血里的干细胞,或许有一天能成为救命的火种。”蕾妮记住了这句话。在医生的许可下,他们开始为二胎做准备,也提前联系了脐血库,决心为即将到来的小生命的脐带血找到“安全屋”。
妹妹的“生命礼物”
小女儿霍莉的出生,本是新希望的开始,却迅速被阴霾笼罩。小女儿出生仅五天后,大女儿的白血病就复发了。“那种痛苦比第一次确诊更甚。”蕾妮说,“我们太清楚治疗的煎熬了。”
医疗团队紧急行动起来,搜索全球骨髓库,采集父母的样本,却始终没有理想的配型。就在全家陷入绝望时,一周后传来的消息让蕾妮泪流满面:小女儿的脐带血与大女儿完美匹配,达到了满分相合。
移植当天,手术室的灯光下,蕾妮紧握着丈夫的手。那些从小女儿脐带中提取、被精心保存的脐带血干细胞,顺着输液管缓缓流入大女儿体内,像一条无形的生命纽带,连接起两个小小的灵魂。接下来的28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直到医生宣布:“移植成功植活。”
重生与回响
九个月后,大女儿背着小书包走进了幼儿园。她牵着老师的手,蹦蹦跳跳地融入同伴中,像所有四岁孩子一样,对滑梯和绘本充满好奇。看着女儿奔跑的背影,蕾妮总会想起那段在医院度过的日子,呼吸机的声音、消毒水的味道以及深夜里无声的祈祷,如今终于告别。
“脐带血存储对我们家的帮助难以言喻。”蕾妮说,“它救了罗萨莉娅一命。”那些曾被她视为“遥远医学名词”的干细胞,那些在脐血库被细心保存的“生命种子”,最终长成了让女儿重获健康的希望。
如今,大女儿会抱着妹妹的脖子撒娇,两个小女孩的笑声交织在一起,让全家倍感幸福。蕾妮知道,妹妹不仅是姐姐的玩伴,更是她生命里的“小英雄”。而那些从采集、保存到提取干细胞的每一个人,那些在医院彻夜守护的医护人员,都是这场生命奇迹里不可或缺的注脚。
生命有时脆弱得不堪一击,但爱与希望总能编织出坚韧的网。就像脐带血里沉睡的干细胞,在最需要的时刻醒来,用沉默的力量,续写一个家庭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