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山东科技报》刊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案例《让科技教育扎根日常》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8-25 16:34:53

《山东科技报》刊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案例《让科技教育扎根日常》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深耕科创教育十余年,以“承大学之道育时代新人”为办学理念,构建起“以未来视野引领实践创新,以科技素养奠基终身发展”的教育生态,让科技教育从“少数人的特长”变为“全体学生的成长养分”。如今,学校已成为“全国十佳科技创新教育学校”“中国STEM领航学校”“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用系统实践诠释着科创教育的校本答案。

一、构建科创教育的“三层四翼”架构

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山师附小确立了“一核两维三层四翼”的科创教育目标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清晰的行动框架。“一核”即“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赋能终身发展为核心”,这一核心贯穿教育全过程,避免科创教育沦为“技能训练”的工具化倾向。“两维”聚焦协同发展,纵向打通小初高学段壁垒,与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共建“科创人才衔接培养计划”;横向联动家校社资源,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撑”的育人合力。

《山东科技报》刊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案例《让科技教育扎根日常》

“三层递进”体现因材施教的智慧。普及层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必修课与校园活动培养基本科学素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科学方法;拓展层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开设乐高机器人、创意编程等10余个科技社团,吸引300余名学生常态化参与;拔尖层聚焦特殊禀赋学生,依托“少年科学院”构建全链条培养模式,近年已有两名学生入选山东省少年科学院小院士,1名学生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山东科技报》刊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案例《让科技教育扎根日常》

“四翼并举”为体系落地提供保障。课程建设搭建内容载体,师资保障筑牢实施根基,平台搭建拓展实践空间,科学活动激活参与热情。这一架构既保证了科创教育的普惠性,又为个性化发展留足空间,实现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统一。

《山东科技报》刊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案例《让科技教育扎根日常》

二、打造“虚实融合”的沉浸式科创学习场域

科技教育的落地离不开让学生“动起来”的环境。在办学空间紧张的条件下,山师附小通过重构学习场域,让科技从“课本里的字”变成“可触摸的体验”。

《山东科技报》刊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案例《让科技教育扎根日常》

“人人通”平台与智慧教室系统的上线,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三维联动。在“智能垃圾分类装置”项目中,学生线上共享设计方案、线下小组协作制作,AI系统实时反馈结构合理性,互动效率较传统课堂提升3倍,让协作探究从“口号”变为“常态”。

《山东科技报》刊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案例《让科技教育扎根日常》

“多实践机会”让学习走出课本。学校每年举办“校长杯”机器人大赛、科技节及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校园。六年级学生王梓轩在研学结束后表示:“在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参观了解风洞实验室结构和工作原理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本上的‘风洞’原理。”

《山东科技报》刊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案例《让科技教育扎根日常》

《山东科技报》刊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案例《让科技教育扎根日常》

《山东科技报》刊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案例《让科技教育扎根日常》

《山东科技报》刊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案例《让科技教育扎根日常》

此外,学校的10余间智慧功能教室构成了“沉浸式”科技学习场域,每周近千人次学生在此开展课程学习与项目实践,硬件资源真正转化为“育人效能”。科学教师秦娜认为,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以前讲《种子的传播》,学生只能观察有限实物,现在用AR技术,椰子漂流、蒲公英飞散的动态过程一目了然,课堂参与度提升80%。

《山东科技报》刊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案例《让科技教育扎根日常》

三、让科技成为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科创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学会用科技思维解决真实问题。山师附小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数字技术学科渗透与跨学科项目实践,让科技成为打通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学校打造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课前先行探索—课中协作研讨—课后拓展巩固”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

课前,教师通过智慧平台发布导学任务,引导学生在线自主探索,再由系统自动收集预习数据,方便教师据此调整课堂重难点;课中,线下小组研讨结合AR、智能白板等工具解决开放性问题;课后,个性化拓展任务让学习持续进行,AI系统可以从“创新性”“实用性”维度给予学生反馈。

数学教师李玲玲感慨:“当学生用除法解决小车滑行实验数据时,他们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比单纯做题深刻得多。”这种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究”,学科思维与科技能力同步提升。

《山东科技报》刊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科创教育实践案例《让科技教育扎根日常》

与此同时,学校设计打破学科壁垒的“科技+”项目,让学生意识到科技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如“近视防控”项目中,学生用数学统计分析视力数据,用科学知识探究近视成因,用编程制作“超声波近视警示器”,实现“数据—原理—应用”的闭环……“当学生为语音助手添加‘故事讲述’功能时,他们既练习了编程,又巩固了语文表达,这种融合是未来人才的核心能力。”信息科技教师宋雅琳说。

学校通过组建信息化应用专家库、开展主题培训、组成信息化创新应用教研团队等方式,为科创教育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也让学校科技教育结出了丰硕果实。近五年,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斩获国际及国家级奖项400余人次,连续八年荣获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人数居全省小学组首位;学校“三阶段双线混合式教学模式”入选“济南市智慧教育应用典型案例”。

山师附小的实践证明,当课程兼顾普惠与个性,当场域打破虚实边界,当教学连接知识与生活,科技就会从“遥不可及的概念”变成“滋养成长的土壤”。在这里,学生们学会的不仅是编程代码、机械原理,更是“遇到问题先思考‘怎么解决’”的思维方式——这种扎根日常的创新意识,或许才是科技教育最珍贵的果实。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杨颖)

  责任编辑:李建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