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民办高校招生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众多民办本科院校也未完成计划的背景下,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却逆势突围,不仅完成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更是持续上涨,创历史新高,成为民办高等教育中的一抹亮色。
一、深耕中西医结合特色教育,打造王牌专业集群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原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创办于1985年,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民办医学院校之一,创始人为父子俩。一位代表一个时代中西医结合教育专家的学校创始人;一位代表当今优秀退役军人成功创业的学校创始人。一所历经70年,持续免费培训“赤脚医生”,为农村医疗扶贫做出重要贡献的学校;一所40年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特色教育的民办学校;一所已培养30余万名毕业生,服务祖国医疗战线,助力乡村振兴的学校;一所传承红色基因和思政教育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充满大爱的学校。
学院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紧密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和区域医疗人才需求。学院精心构建了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开设中医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护理、针灸推拿等五十余个专业。
学院创新提出“专业集群”发展模式,将医学类专业分为中医中药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康养康复类四大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2025年,这些专业,继续成为考生追捧的热门专业。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还聘请了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省立医院等单位的近百名名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参与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
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生多次在“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比赛和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奖。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执业医师(助理)考试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水平。
三、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就业
学院始终将就业作为生命线,构建了“政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健康集团等100余家医疗健康机构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就业基地。与华为科技、浪潮集团、华住集团、海看股份、数字人科技等企业合作,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学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
建校40年来,学院已培养各类毕业生30万余名,免费培训乡村医生超20余万人次,遍布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基层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中的口腔、中医等科室负责人中,来自力明学院的校友占不小的比率,学院被誉为“基层医疗人才的摇篮”。
四、优化育人环境,建设人文校园
学院依泰山而建,环境优美,校园内有两大自然湖泊、20余万株果树,环境优美,被誉为“花园式校园”,获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全国同类院校唯一获此殊荣)。学生公寓全部配备空调、独立卫生间和热水淋浴设施,校园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有现代化实验实训中心,医疗设备总值近2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远高于国家标准。学院打造了“早安力明”“医学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聘请名家来校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现有学生社团32个,涵盖学术科技、文化艺术、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五、聚焦内涵建设,办学成果丰硕
学院先后获得了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教指委批准的重点培育项目;获批国家卫健委西学中带教基地;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教学名师、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学校思政名师;现有山东省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群等,承担10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等;获批省级非遗项目多个;师生研发的精品文创产品“力明双玺杯”,在2023年获全球发明大赛中国区第一名,又在2025年3月荣获法国“双面神杯艺术设计大赛金奖”之桂冠,为中华文化闪耀世界舞台做出突出贡献。
学院的文化载体力明艺术宫是校园内的一大亮点,建筑面积达61000余平方米,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国家级旅游景区,使学校成为全国唯一拥有旅游景区的民办高校。
依托艺术宫内馆藏的10余万件中国红色历史史料和实物,成立了以红色文化、科举文化、古今课本为三大核心的中华古今教育博物馆,成为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并面向全国巡展开展“千博万馆”工程,受到广泛关注。
这些成绩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纵观全国民办高校,生存发展两极分化日趋明显。缺乏特色、质量不高的院校举步维艰,而像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这样专业特色鲜明、就业质量过硬、社会口碑良好的院校,却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学院董事长王力一教授表示:“我们将坚持‘以生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基层培养更多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贡献力量;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学校能够升为全国唯一以中西医结合为办学特色的普通本科院校,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