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王沂东·油画丨用画笔记录触动人心的瞬间,讲述关于土地、生活和爱的故事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1-14 15:39:59

好的画,贵在点睛之笔,说白了就是这幅画的灵魂之所在,每幅画都有许多个对象,一定要分出主次,然后加以整体化、宏观化形式的表达,不要太专注于某一细节,使画画的初心与想表达的内在相违背,而因小失大。

这是油画艺术家王沂东的心得。

一笔一画都是情

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情感的注入是写实油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仆》便是情感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约翰内斯·维米尔作品《倒牛奶的女仆》

维米尔的这幅画作中,女仆在静谧的室内环境中,专注地倒牛奶,光线柔和地洒在她的脸上和手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画中的光影处理和色彩运用,不仅展现了维米尔对光影变化的精湛技艺,更是源于他对平凡生活中静谧时刻的深情。这种情感的注入,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温暖和敬意。

再如法国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的《印象·日出》,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线条,捕捉了日出时分港口的瞬间美景。莫奈通过大胆的色彩运用和松散的笔法,传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光影变化的敏锐感知。画中的日出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艺术家对生命和希望的颂歌,情感的注入让这幅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生命力。

莫奈作品《印象·日出》

这些国际油画大师的作品,无一不证明了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情感的注入,让写实油画作品超越了表面的模仿,达到了情感与观者共鸣的层面,赋予了艺术作品强大的生命力。

而创作对于王沂东来说,则是激情与灵感的交融。他曾说过:对于艺术家而言,生活感受的干枯是最可怕的。

每当他提笔,家乡的田野、农舍和那些充满故事的角落便涌上心头。这不仅是对过往的追忆,更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王沂东的“沂蒙山组画”系列,正是这种情感驱动下的成果。

《寂静的山岗》100cmx80cm 1997年

而他之所以如此重视情感,是因为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他认为,艺术的灵魂在于能够触动人心,而情感是连接艺术家与观者最直接的桥梁。正如米勒对他的启示,艺术创作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是情感的真挚。他选择了乡土作为创作方向,用画笔记录触动人心的瞬间,讲述关于土地、生活和爱的故事。

王沂东对沂蒙山的眷恋,如同血液般流淌在他的艺术创作之中。沂蒙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成为他画布上跳动的音符。他将沂蒙山的美丽风光和淳朴民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凝练的才可能是永恒的

王沂东的油画有一种定格式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能让观者感觉到安静、甜美,却又不容你去触碰,这似曾相识的境界只能欣赏、只存在于画家与观者们的记忆里。

王沂东笔下的姑娘,眼中常含着一抹朦胧的纯真与清澈。这股生机勃发的生命力与画作中的仪式感相得益彰,使得画面的意境得以升华。这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表达,将王沂东心中最美的记忆抽象化,最终凝固为永恒的艺术形象。

《深山寄情》150cmx80cm 2017年

在《深山寄情》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中,他想到自己八十岁的母亲带着花镜看书的样子,也想起曾带着年少穿着红衣的女儿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一个是年少的一抹红,一个是年老的夕阳红,两辈人之间的细致与深情,在王沂东老师的脑中挥之不去,索性反复重构、琢磨,才有了令人为之赞叹的《深山寄情》。

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尽管苦难与悲剧拥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但唯有至美之光能直接触动灵魂的和弦。王沂东,正是用这份“美好”撞击着我们内心深处最为敏感的心弦。

《母与女》120cmx120cm 1984年

王沂东1984年创作的《母与女》,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称号。这是一幅非常简洁、情感炽热的画面,王沂东捕捉的是这样一个画面——小女孩唯恐母亲背着的薯藤掉下来,正在用力往上托这一在农村中经常可见的情景。背着薯藤的母亲用绳子向下拉的力,与小女孩翘起脚跟,两只小手向上托的力,交融在一起。母亲的红色上衣遮挡了女孩的红色上衣的袖子,因而又使俩人上衣的红色,连结在一起。这些都为表现母女之间亲昵的关系,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他坚信,好的画作,一定是需要好的技巧和动人的情感搅拌在一起才行。整个创作过程,画家都需要提着一口气,从进入角色到结束,都不能松懈,这口气关乎每个细节的把握,一旦破坏或丢失,就会出现败笔。

在这些画作中,观者能够窥见那些被艺术之手温柔触摸过的灵魂,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

王沂东曾在访谈中谈到,有些事情,你以表达情感为终极目标,画面就活起来了,要不你就画成标本了。明白这点后,你的创作就自由了。很多画家,大家之所以记不住他,因为他就像一个旅行家,往往他看到哪、哪个东西,都是蜻蜓点水,然后新鲜一下,就画出来了,最后发现他没有一个自己的主线,也没有把思想放到深处。

而王沂东的创作主线,就是乡土性。沂蒙山的山水、乡村的风情,以及那些质朴的乡亲,都化作了一幅幅充满情感与生命力的画作。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家乡的赞美,更是对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

个人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背后的民族性才是终极目标。通过他的努力,中国的乡村文化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魅力,让更多人感受到那份来自东方的、深沉的文化韵味。

1987年,王沂东曾跨越大洋,赴美讲学并举办个人油画展览,其艺术成就受到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高度评价。然而,在美国期间,王沂东并未沉溺于名利的漩涡,而是潜心研究古典大师的杰作,汲取养分。他深知,作为一名中国画家,其艺术之根深植于中华大地,特别是那片生他养他的沂蒙山区。因此,他选择提前两年返回故土。

王沂东坚信“画中国题材,还得在中国画”,他以实际行动回应了如何画好“中国题材”的疑问。

而此时此刻,他仍在不断努力,尝试着用新的创作丰富这个答案。

(来源:王沂东美术馆)

画家简介

和自己“死磕”的王沂东:你下多大功夫画,人家才会花多大功夫看

王沂东,1955年出生于山东蓬莱,1968年考入山东临沂第一中学,1970年在山东沂源柴油机厂当车工,参加工厂演出队的演出,绘制厂内的宣传画、演出队的舞台背景,1972年12月考入山东艺术学校美术科,开始系统学习绘画,1975年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2004年调任北京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现为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曾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举办个展,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2004年与艾轩、杨飞云发起成立了“北京写实画派”,2005年3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写实画派”。王沂东是当今中国最具实力的油画艺术家之一。

  责任编辑:孙秀青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