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山海赴花约——李庚、王鲁湘、赵无眠新作展”在上海开展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4-06 12:20:47

2025年4月1日,“山海赴花约”李庚、王鲁湘、赵无眠新作展在上海可染丹青美学空间正式开启,展览展出了李庚先生“折叠的时间”系列、王鲁湘先生“春光乍泄”系列、赵无眠先生“山河有约”系列作品。

本次展览由李可染画院主办,可染丹青美学空间主办,旨在探索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开启艺术新文旅空间的多元共创。

图片

李庚:折叠的时间

本次展览展出了李庚先生于近年来创作的布面丙烯作品15件,全部以“折叠的时间”为题,这也是李庚先生突破纸本水墨,进行新媒介、新方向探索的首批作品。

“折叠的时间”是李庚先生在2022年登顶黄山深受震撼之后,进而思考”哲学与艺术“、“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而创作的一组全新作品,该系列作品从材料、技法、理念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突破,较之以往的“大地之歌”系列、“魔笛”系列、传统水墨系列,“折叠的时间”又一次以自我革命的姿态展示了艺术家的自我突破之路。

图片

展览现场-李庚作品展区

据艺术家自述,他于2022年首上黄山,因缘殊胜,一日之内遇风、雨、雷、电,雾、冰、雹、雪,尽揽大山名峰,云雾缥缈,阳光穿过流动的云层,形成特有的光彩,倾覆在山峰上,发生无穷的变化,引发他与科学家以及哲学家、思想家交流,从而以交叉、弯曲、折叠等各种表现形式创作了这一系列作品。

图片

展览现场-李庚作品展区

时间与空间这个领域一直在引领科学家、哲学家与艺术家在人类长河中不间断地从各自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与表述。他们通过不断地攀登,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追问,使艺术的世界更加丰盛,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图片

展览现场-李庚作品展区

对时间的折叠,其实不仅仅是对自然风景的表现,而是对漫长人生的折叠、淬炼,对多样世界的容纳、拷问,这其中蕴含着生命的温度、光彩和一生追索的艰难与胜出!

图片

展览现场-李庚作品展区

唯有这样的淬炼与拷问,才配得上这样伟大的作品问世!他把有形世界的魂、无穷色彩的美加以放大,产生像梦一样的奇思妙想,这里面有无限的玄机,使我们享受自由,让你的心畅游其间。

图片

展览现场-李庚作品展区

王鲁湘:春光乍泄

与之前展览展出的抽象作品不同,王鲁湘先生于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是《春光乍泄》系列,以樱花、桃花为主题,取意春光烂漫,乍泄一派生机。

图片

展览现场-王鲁湘作品展区

在此之前,我们对于王鲁湘先生的了解,主要是他在写作与理论方面的建树。他经常活跃于电视内外,以策划、撰稿、嘉宾、主持人、评论员的多重身份出现。他常年研究黄宾虹、李可染、张仃三位大师,有中国文人画家的底子,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同时也有很多西方艺术和现当代艺术的研究经验。他是大家公认的没有偏见、不画地为牢的艺术批评家。

图片

展览现场-王鲁湘作品展区

他将这种没有偏见的开放性带入创作中,在纸面自由驰骋,如入无人之境,让很多专业人士羡慕。他初始创作,用色大胆,在纸上积墨积色,画出了油画斑驳的质感和厚重感,也开启了他美学世界的新天地。

在其后的创作中,王鲁湘先生进入了抽象艺术领域,以黑白晕染苍穹,以无形揭示大千。

图片

展览现场-王鲁湘作品展区

而这次展出的则是他在2025年春节的最新创作,从半抽象到抽象,又到具象。王鲁湘先生说,“其实我不完全都是画抽象绘画,也有一些具象的创作。我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底子,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工具和材料,但我显然有很多西方艺术,特别是现当代艺术的一些观赏经验,也有这方面的研究和琢磨,这种综合性的体现,我觉得才是我画展可能有的一个意义。”

图片

展览现场-王鲁湘作品展区

近年来,王鲁湘专注于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身兼李可染画院理事长,中国国画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等职。他在艺术领域频频发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的发展;在各大艺术活动场合和展览场馆,王鲁湘先生也频频亮相,身体力行的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中。

图片

展览现场-王鲁湘作品展区

赵无眠:河山有约

赵无眠先生的作品以《河山有约》为系列主题名称,涵盖了《敦煌》、《张掖》、《徽州》、《黄海》、《故乡问夕阳》等作品,全部为布面油彩,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以浓墨重彩的刮涂表现记忆中的河山印象。

图片

展览现场-赵无眠作品展区

赵无眠的艺术,是一场东方美学的当代觉醒。他以超越性的艺术语言,打破了具象与抽象的二元对立,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构了东方美学的当代形态。他的作品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自觉与艺术革命,标志着东方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地域性走向世界性的重要转折。

图片

展览现场-赵无眠作品展区

赵无眠的艺术实践,彻底打破了西方艺术史中具象与抽象的对立框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与超越。这种超越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建立在对东方哲学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艺术创新。

他的笔触游走于形似与神似之间,既不完全脱离物象,又不拘泥于具体形态。这种艺术语言,正是对道家"大象无形"思想的当代诠释。在他的道象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的影子,却又无法指认具体的山形水势,这种若即若离的表现方式,恰恰体现了东方美学中"似与不似之间"的至高境界。

图片

展览现场-赵无眠作品展区

赵无眠的艺术革命,在于他成功地将东方哲学中的"道"转化为视觉语言。他的作品不是对自然的模仿,也不是纯粹的主观表达,而是通过艺术语言展现宇宙的本原和生命的本质。这种创作理念,打破了西方现代艺术中形式与内容的割裂,开创了一条全新的艺术道路。

致敬:李可染与《万山红遍》

作为特别致敬环节,展览同时设立了“李可染先生专厅”,展出了现代水墨艺术巨匠李可染先生的名作《万山红遍》以及法国制版原版版画《狮象峰》、《天都峰》、《峨眉秋色》、《德国森林》等作品。

图片

展览现场-李可染先生专区

李可染,中国现代水墨艺术巨匠。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师从林风眠、齐白石、黄宾虹诸先生。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1929年,李可染越级考上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研究生,同年加入杭州“一八艺社”,为最早成员。

1931年5月,杭州“一八艺社”在上海举行习作展,鲁迅为展览撰写《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1954年,李可染为变革中国画开始首次长途写生,1956年,李可染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数百幅,从“对景写生发展到对景创作”,在艺术界引发轰动。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图片

展览现场-万山红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李可染于1962年首次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绘画作品,根据毛主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意再造艺术世界,以半斤故宫朱砂设色,在黑与红对比中写南国深秋景色,带有理想化的诗意色彩。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革命情感,加上作者本身对山川的内心感受,通过对山川的系统刻画,营造出气势恢宏、壮烈山河的红色山水意境之美。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着无限的精神信仰与含蓄的张力。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充分诠释了毛泽东诗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刚劲雄强的壮美之笔和夺目而出的红色主调,强化了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经典。

图片

展览现场-《万山红遍》亮相

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林尽染》,前后画了七幅,虽然这七幅作品无论是构图还是技法都大同小异,但也是一个完整的系列,算是对此类风格的一个巩固与强化,如果这个主题的作品他只画了一幅或者两幅,肯定激不起后来那么大的波澜和反响,也不会形成“红色山水画”这样一个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与影响的特定主题、特定画种,更不会出现作品拍卖动辄就上亿元、最贵一幅拍出了2.9亿元的神话。

图片

展览现场-李可染先生专区

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结合传统、西法、自然三者,创造了面貌独特、厚重雄健的“李家山水”。

关于“可染丹青”——

图片

可染丹青艺术家汇客厅位于上海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是由李可染画院作为学术支持建立的艺术与生活深度融合空间,涵盖了艺术展览、艺术沙龙、艺术教育、器物手作、服装设计、咖啡简餐等多种业态,突出了历史文化+生态自然,艺术互动+生活配套的复合项目特点,呈现了“微度假、慢生活、轻社交、无目的”的新一代生活状态,在大众点评榜上多次位居全上海好评帮前三位,被誉为“上海艺术新文旅的又一匹黑马”。

(来源:当代亚洲艺术中心)

艺术家简介

图片

李庚,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

1950年生于北京,齐白石先生为其取名为“庚”。

现任国家文旅部所属李可染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长,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终身教授、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塔拉斯舍甫琴科北京美术馆名誉馆长。日本总理大臣宫泽授予“绀绶章”特殊文化贡献褒章。

李庚先生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李可染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巨擘,母亲邹佩珠亦是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庚先生自幼随父亲李可染大师习画,后拜黄胄、黄苗子等艺术大家为师学习。八十年代中叶,李庚先生主持德国明克斯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东方讲座,1986年至今任教于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艺术学部。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使李庚先生具有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阔的艺术视野,作品跨越了传统水墨、现代水墨和当代艺术三大领域。


“远山如黛——王鲁湘的美学世界”将于11月20日在北京开展

王鲁湘,著名文化学者、艺术家、艺术批评家。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可染画院理事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河山画会常务副会长,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主持人、评论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院长。

著有《冰上飞鸿——黄宾虹画学探微》《墨天无尽——李可染艺术研究》《大山之子——画家张仃》《中国古代文化遗迹》《中国乡土建筑朵影奔桨》等。

王鲁湘长期致力于哲学、美学、文艺学、文化史和思想史的研究,数十年行走于历史文化的现场,策划拍摄并主持了数以千部集的电视专题片,荣获“中国知道分子”和“中华文化人物”等称号。同时致力于文化批评、艺术策展和个人书画创作。


图片

赵无眠,中国当代艺术家。    

国家文旅部李可染画院常务理事、副院长,当代艺术研究院院长。

文学学士,理学硕士,工学&艺术学双博士,艺术方向留美学者。清华大学吴冠中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国国家美术家沙龙委员,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北九州大学“赵无眠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

2015年被联合国KIP国际组织授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荣誉艺术家”称号;2016年日本北九州大学为其建立“赵无眠艺术研究会”;2018年被法国授予骑士勋章;2025年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作品展览于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世博会KIP国际组织馆国际艺术展、法国秋季美术沙龙展、法国大皇宫国际艺术沙龙展、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艺术展、美国耶鲁大学国际当代艺术展、德国包豪斯大学百年校庆邀请展、中国香港全球水墨大展、中国台北国际美术展等国际展览,并在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中国等多次举办大型个人艺术展。

是“全球设计之母”德国包豪斯大学建校100年来邀请展览的第一位华人艺术家。

  责任编辑:周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