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实际上是在同画家的心灵做直接的沟通,若能把其中的画面内容、绘画之美、画外之音、画家心境都能一一地解读出来,那才是最为快意之事。因此,我喜欢结交各类画家,享受他们生活和绘画中的各种滋味。我走进王利军的国画世界已有十几个年头了,每每相约,我只见他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作画。他在那里专注地画,我在那里静静地欣赏,谁也不会打扰到谁,偶尔交流几句,内容也离不开绘画。我们经常会聊到一些话题,如:作画应当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绘画应当追求什么样的风格?
其实,这些问题很难回答,也许每个画家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自由由己的作画状态
在与利军的交流中,我将他的作画状态总结为“七八分论”:
按照利军的观点,绘画既然是一门艺术,当然要“以艺为先,以术为基”。“艺”是文化现象,是主观与情感的表达,是作品的灵魂;“术”是实现艺的方法,是表现方式。所以“艺术”是“艺”与“术”的完美结合。绘画就像舞蹈一样,如果舞蹈失去了“艺”,就变成了普普通通的人体运动,反之,舞蹈如果失去了“术”,也就失去了身体语言所表达的心智交流,所以两者缺一不可。那么在绘画中如何才能将两者完美地结合为“艺术”而不是分裂开来的“艺”和“术”呢?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技法纯熟,练功当然要练到自己能力的十分,甚至是十二分,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但创作时最好是把握在七八分的能力上,这样发挥起来才会像庖丁解牛一样运用自如,才能做到“自由由己”。
紫气祥云
2013年
196x98cm
作画如唱戏,隔行不隔理。老一辈戏曲家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七分为吟,八分为唱,十分为喊,十二分为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拿出自己七八分的能力来演艺,是游刃有余的,也容易发挥得恰到好处,而如果过于勉强,达到了能力的极限甚至想超过自己的极限,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上而不是艺术上,会出现大失误,会把握不住。王利军的创作状态也正是这种“七八分”的状态,就是游刃有余的恰到好处,是心神坦然的单纯朴素,没有浮华,不带装饰,不刻意求工,只是坦坦荡荡、自然而然地把真正的理解表达出来。
紫气助龙腾
2018年
700×300cm
纯素之美源于人品
正是这种“自由由己”的作画状态,才造就了王利军绘画作品的纯素之美。纯素的画面,初看时未必会让人感到夸张和振奋,但其中的温文尔雅却会慢慢地渗透进观者的内心,越看越会被画面所蕴含的真情所打动。
这种纯素的真情是画家本人性情的外露。利军曾说“没有风格的风格”就是他的追求和艺术特点。其实,他这里所说的“没有风格”与我们平常在评价一幅没有特点的作品时所贬斥的“没有风格”并不是一个含义。没有特点的“没有风格”是指没有个人特征、没有时代特征、没有美学个性、没有特殊内容的作品,这种作品是普普通通的,是随大流的,所以是没有风格的。利军所说的“没有风格”,是指在“不刻意”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形成的特点,实际上说来是有风格的,他是在强调:风格不是做作的样式,风格是源于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流露。
利军的内在是纯素的优雅:
初见其面,其人文质彬彬,如谦谦君子之沐和煦春风;
又见其面,其人涵养深深,如贤贤君子之敞坦荡胸怀;
再见其面,其人纯素真真,如乾乾君子之求返朴归真。
源水无尽桃园仙居
2024年
110x240cm
利军的谦和是天生的,是发自内心的。内心的谦和流露于绘画,就是广学、博览、写生。在他的心中,不仅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而且有“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辨断:他尊敬当代人,故在交往中别人亦敬之,会以真学相授,所以他会在与朋友的切磋中获得真知灼见;他尊敬前人,故在博览先贤之萃华时能如饥似渴,所以他从前辈的积淀中汲取了无尽的营养;他尊敬自然,自然之理处处相通,所以他从自然中感悟到了人生与绘画的真谛;他尊敬描绘的对象,注重走进生活和亲身感受,在写生中体会那些动人的画面。
利军的贤才与坦荡的胸怀是修养的结果,他通过“敬人”的谦和达到了“净己”的状态。多年来,他经常策杖于山林,扁舟于江湖,深入于生活,感受自然、风情与人物,在完善了绘画技巧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绘画素材和认识,更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利军有个习惯,他常常把自己的感悟、别人的经典记录下来,闲暇时便翻一翻,看一看,或再读一读,再想一想,他的这个习惯保持了许多年,渐渐的,这些感悟在自己的内心积淀下来,如水之沉净,使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净化。
云天高谊
2005年
240x120cm
心灵的洁净使他的作画状态达到了“静心”的境界。静心,使其踏实认真,在日复一日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静心,使其一心一意,不求名,不争利,一心只为追求艺术;静心,使其以造化为师,画面自然且富有生生不息之美;静心,使其精足神远,其思远大,其画面境界也就博大深远;静心,使其心手合一,画面源于内心,自然流畅,不受技法之阻碍,不造作,不阿昵;静心,使其真心求索,于漫漫人生之路上不断感悟真理,不断完善自己。总而言之:静心,使其纯素,纯素使他逐渐走向返朴归真的境界。这或许就是王利军的书斋之所以命名为“心一轩”的缘故吧?
敬人,使其求有所得;净己,使其感悟良多;静心,使其艺术如花。
紫气入燕山
2018年
98×196cm
纯素之美归结于返朴归真
王利军国画的纯素之美表现在画面上就是穿透心灵的感受,他是用自己的纯素去发现、抽象并描绘物象的纯素。在他的画面中,可以看出纯素就是内容,纯素就是意义,他在追求用纯素表达客观物象的同时,也把纯素当作自己绝对的精神追求。这样的纯素之美,实际就是追求返朴归真的结果。
在追求返朴归真的道路上,他始终信仰老子的一句话,那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同时他更加懂得:没有“为学日益”作为前提,就无法实现“为道日损”,更无法得到真正的“道”。
源水无尽
2008年
330x150cm
“为学”只有做到日日“益”,才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使知识和技术不断增加、扩充、丰满、完善、深入,只有让知识和技术在自己身上生了根,才会变成自己的修养。这个“学”不单单是指绘画知识和技术,也包括对绘画对象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对绘画哲学的探索。
“为道”就是寻求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是纯粹的,不含细枝末节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的发现是在对事物的总结中不断删繁就简,渐渐显露出来的。“为道日损”就是要把各种庞杂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现实与非现实因素的阻碍一一剪除,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损之又损,渐渐地使“道”显露出来。寻道的过程是发现新规律并敢于摒弃世俗的过程,是复杂而艰辛的渐进过程,是舍与得的过程,是一个去华存朴的过程。
云涌听涛
2001年
200x120cm
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表现道,是画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自己对世界的根本认识。人类在初步掌握绘画时首先发现的大道是“形”,在之后的绘画探索中又不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大道,比如西方绘画逐渐发现了颜色、点线面、体积、空间、材质、光与影、透视、色彩、光、维度、时间、情感、时代,等等;又比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逐渐发现了颜色、线条、夸张、散点透视、笔墨情趣、寓意、阴阳观念,等等。在这些探索过程中,凡是能发现这些“道”并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道”者,就能成为划时代的艺术巨匠;凡是在寻道的过程中能将一己之道发扬光大者,也足以能成为艺术大师。
瑞气祥云
2009年
400x150cm
纯素之美的画面表现
王利军的纯素之美表现在画面上就是:简约而不简单,概括而不失变化,抽象且富于幻想。
惠安女系列是王利军的代表作。在早期的作品中,王利军通过多次前往福建惠东半岛写生,把惠安女的形象抽象成符号化的表现:黄斗笠、花头巾、小装饰、短上衣、露肚脐、软腰带、肥裤子、光脚板。这样的形象是完全忠实于生活的,也是与其他画家笔下的惠安女没有过大差别的。王利军喜欢画惠安女,是因为他被惠安女的勤劳、善良、纯朴所打动,他也非常喜欢惠安女的服饰、生活和环境,他始终冥思苦想,决心一定要表现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内心的惠安女形象。
梦里家山翠欲滴
2017年
98×196cm
直到有一天,他再次走进惠安女的生活,并亲身加入她们的劳动中,亲身感受她们在生活和劳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在劳累过后同他们一样临风观海,看着海水涌动的波浪,他终于灵感爆发:“惠安女就像水一样美”,她们生活在海边,以海为家,她们应当有水一样的面容、水一样的柔情、水一样勤韧、水一样的动作。从此,王利军笔下的惠安女的形象被他幻想得很美,已经不再是对面貌的直接写照,而是对惠安女心灵的写意,他把惠安女写意得如同亭亭出水的芙蓉一般:瓜子脸细润润的、柔情似水,眼睛水灵灵的、如含秋波,动作俏爽爽的、如蜻蜓点水,腰肢曼妙妙的、如风拂水。这种写意之美,是在高度抽象与幻想的基础上诞生的,是如同母亲经过十月怀胎一样的艰辛和痛苦后诞生的。
利军笔下的惠安女从此充满了像水一样的灵性,也充满了像水一样的变化,画面也不再那么复杂,变得简约唯美,在这些简约的画面中却充满了笔墨与情感的丰富变化。
崂山胜境(合作)
2021年
600X300cm
在《牧归》一画中,王利军描绘了惠安女放鹅走在回家路上的生活片段。画面中的惠安女动作夸张,她右手压着担尖,左手勾着挑篮,前身略微前倾,美臀后翘,甩开大步,一副急匆匆的样子,整个身形就像充满弹性一样;那些围绕在她身前身后的大白鹅,一个个也是急匆匆地伸着长长的脖颈往前奔,有的弯颈展翅,好像要多赶几步以便领先,有的脖颈直直地伸向斜前方,一副鼓足努力的样子,有的脖颈伸向前下方,似乎一边跑一边还要寻觅些吃的,这群鹅的动态相得益彰,仿佛一片急急匆匆向前翻滚的水浪一样;右侧背景中的芭蕉树叶也与这些动作配合自然,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动了起来;在所有这些“动”的线条背后,远处淡淡的芭蕉林显得平静而松弛,映衬得画面的动感更加流畅了。在这个画面中,“如水之波动”就是纯素的表现,但各种不同的波动中却又富于变化:人体纵向的波动、奔走向前的横向波动、群鹅起伏的波动、芭蕉随风的波动,这些波动在相同的“势”中却有完全不同的“式”样,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自然、简约而不简单、概括而不失变化。凝视着这幅画画面,观者也许会这样思考:惠安女为什么这么急匆匆的想回家呢?也许她是要急着回家去见赶海归来的亲人?也许家中还有很多活计等着她去完成?也许她是急着躲避欲来的风雨?也许……
黄河之水天上来
2008年
196x98cm
也许利军现在还在画室里耕耘?也许利军对自己的纯素之美还有更高的追求……
绘画艺术的山峰如同自然界的山峰,每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们的顶峰一定都是纯粹的,有着与众不同的形式、情趣和思想。王利军的山峰就是心灵与画面的“纯素”。
(文/刘吉维,来源:惠风草堂)
王利军作品欣赏
黄山雨后
2016年
136x68cm
海畅
2007年
330x150cm
春夏秋冬之一
2024年
东崂胜境
2001年
300x170cm
大觉听雪
2017年
68×136cm
龙腾华夏
2009年
330x150cm
春夏秋冬之二
2024年
紫气东来
2016年
198x98cm
紫云
2006年
196x98cm
梦里家山
2020年
98x196cm
紫气东来入华堂
2023年
200x96cm
欢乐的海港
2025年
136x68cm
静静的港湾
2025年
136x68cm
香山沐雨
2017年
68×136cm
吾居青山碧水间
2016年
196x98cm
瑞气松风
2011年
220x200cm
千佛夕照
2016年
198x98cm
紫气东来入华堂
2017年
200×300cm
长龙出浴
2016年
136x68cm
长城暮色
2011年
40x40cm
长城香雪
2011年
40x40cm
张家界初雪
2024年
35x60cm
太行人家
2015年
136x68cm
紫气临山村
2020年
60x45cm
柘荣古镇心远堂
2023年
65x45cm
渣济小街
2024年
60x45cm
渣济写生
2024年
62x45cm
在那东山岛上
2018年
30x50cm
远眺小三峡
2020年
60x45cm
听松武功山
2016年
30x30cm
雨后张家界
2024年
60x35cm
雾锁武功山
2016年
30x30cm
雨后青山色如铁
2016年
30x30cm
雨后贺兰山
2018年
30x50cm
燕山风骨
2011年
40x40cm
黄山古村印象
2024年
60x45cm
夏梦三江源
2024年
33x63cm
雨后东门屿
2018年
30x50cm
又见南山
2018年
53x30cm
印象东湖
2019年
50x50cm
阴山岩画
2023年
40X40cm
瑶寨之晨
2021年
45x60cm
新家
2016年
30x30cm
仙境张家界
2024年
35x60cm
太行山下
2015年
136x68cm
夏至鸳鸯湖
2024年
33x63cm
夏日雨后
2018年
39x39cm
版纳的节日
2018年
39x50cm
夏日东湖梦
2019年
60x45cm
天都夕照
2024年
60x45cm
听溪
2024年
262x45cm
夕照仙人井
2023年
60x45cm
武功山下
2016年
30x30cm
武功山远望
2016年
30x30cm
武功山雄姿
2016年
30x30cm
巫峡夕照
2020年
60x45cm
乌兰察布写生
2015年
50x33cm
庭院深深
2020年
40x60cm
听雨文昌阁
2018年
53x30cm
铜墙铁壁
1997年
98x98cm
天仙瀑
2023年
65x45cm
吾居青山碧水间
1998年
68x68cm
水乡古镇
2017年
60cm×40cm
太湖夏梦
2024年
40x40cm
神女峰
2020年
60x45cm
云起黄山
2024年
60x45cm
山雨欲来
2016年
30x30cm
山舞银蛇
2016年
136x68cm
山乡三月
2018年
53x30cm
三塔远眺
2020年
40x60cm
秋醉圆明园
2023年
45x60cm
秋阳伴我行
2020年
60x45cm
秋塘听雨
2020年
41x42cm
清风入怀
2016年
30x30cm
南山听雨
2018年
53x30cm
南湖初夏
2024年
40x40cm
暮色蝴蝶泉
2020年
40cmx60cm
莫尼山之夏
2023年
40X40cm
莫尼山下
2023年
40X40cm
莫尼山魂
2023年
40X40cm
莫尼山
2023年
40X40cm
龙脉
2011年
40x40cm
灵山圣水
2016年
198x98cm
灵泉秋韵
2010年
120x120cm
老家
2010年
98x90cm
龙泉晚钟
2010年
120x120cm
九龙潭听瀑
2024年
40x60cm
空中草原
2024年
60x45cm
静读鉴碧阁
2018年
30x50cm
金山寺
2024年
38x50cm
黄山古村印象
2024年
60x45cm
家乡
2015年
50x50cm
江山如画
2023年
180x230cm
加车晨雾
2015年
50x50cm
加榜梯田
2015年
40x40cm
画桥远眺
2024年
40x40cm
鹤亭初夏
2024年
40x40cm
贺龙故里
2024年
60x35cm
古镇春韵
2019年
60x40cm
古寨迎春
2018年
39cmx50cm
古崖听松
2017年
98cm×196cm
抚远新村貌
2024年
33x63cm
福建平潭六八小镇
2023年
65x45cm
风雨圆明园
2018年
30x50cm
风骨犹存
2011年
40x40cm
古田初夏
2019年
50x50cm
滴翠九龙潭
2024年
40x60cm
二仙桥
2019年
60x40cm
东湖雨后
2019年
60x45cm
东湖响午
2019年
50x50cm
东湖夏日
2019年
60x45cm
东湖初夏
2019年
60x45cm
蝶飞龙舞
2020年
40x60cm
夏至宏村
2024年
40x40cm
丹霞夕照
2024年
60x40cm
春又来
2018年
53x30cm
春消息
2011年
40x40cm
芭沙小巷
2015年
50x50cm
春风
2020年
40x60cm
初夏的晌午
2018年
39cmx50cm
茶马古道吉人家
2018年
39cmx39cm
彩云之南
2018年
39cmx39cm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025年
68x68cm
芭沙古寨
2015年
50x50cm
画家简介
王利军,1962年生于河北乐亭,斋号心一轩、惠风草堂。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擅长国画人物兼及山水、花鸟、书法等。现为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委会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爱国拥军书画院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军地书画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0年被评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人物)画家。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大型美展及各类名家提名展和学术邀请展。作品曾多次获奖并被国家各级美术馆、博物馆、驻外使领馆及个人收藏。